分享

道路虽远,家的方向不变

 滚滚睡着了 2025-05-20 发布于山东

5月16日,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国移交了战国楚帛书《五行令》和《攻守占》。这两卷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天书”,在外漂泊多年后终于回到华夏祖国。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珍贵的文物并不在它们原本的国家。越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物流失就越严重。也是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共同成就了诸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些闪耀文明光芒的殿堂。

记载人类历史文明的文物究竟属于谁,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但无论如何,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来处,不管它们身在哪里,“家”只有一个,灵魂也只属于一处。

01

故土春风、回家真好!

楚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因此又称子弹库帛书,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也是中国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共有三卷,除了这次移交的《五行令》和《攻守占》外,还有一卷《四时令》。

楚帛书载录了楚地神话传说和风俗,包含阴阳五行、数术、天人感应等的思想,是中国学术的重要源头之一。如今可折叠地图、书籍的装订方式也由帛书演变而来。

遗憾的是,子弹库帛书的出土源自非法盗掘,并于1946年流转至美国。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等国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多方努力下,两件“国宝”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5月16日在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交接仪式上拍摄的子弹库帛书。

流失文物回归如今已经不是新鲜话题。

2023年,一则《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视频在抖音上的播放超过4亿次,感动无数国人。视频中,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成了一个可爱的女孩,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俩人共同踏上归家之路。

想“逃离大英博物馆”的不只这一个薄胎玉壶,博物馆里有中国文物约2.3万件,包括唐摹本《女士箴图》、敦煌壁画经卷、元青花大维徳花瓶及1.3万枚甲骨片等。

放眼全世界,在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还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流落民间的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据统计,仅1840年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

好消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散文物接连回归故土,无不令大家欣喜又激动。

就在3月4日,刚刚有41件流失海外文物艺术品从美国重返中国,包括西周义尊、马家窑彩陶壶、天龙山石窟佛首、圆明园马首铜像等。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009年法国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上,圆明园兔首和鼠首两件文物以1400万欧元的高价成交。当时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拍卖被掠夺的文物,最终,法国皮诺家族以购买并捐赠的方式,于2013年6月将兔首和鼠首送回中国。

2001年3月,被誉为“方罍之王”的湖南桃源出土皿方罍器身,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以924.6万美元拍出,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在圆明园兔首鼠首回家的第二年,皮诺家族又促成皿方罍“完罍归湘”。

    “方罍之王”——皿方罍

2015 年4月,皮诺家族再次以无偿捐赠的方式,将4件流失海外的秦鸷鸟型金饰片移交给中国使馆。其他28件金饰片则由吉美博物馆退还原捐赠人后无偿返还中国。

——这个皮诺家族多少有点法国白求恩的意思!

在海外流失文物的归国之路上,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在收藏家马未都的促成下,国家文物局以定向拍卖的方式,花费2999万拍得米芾的《研山铭》,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研山铭》局部

2017年,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收购明代山水地图手卷,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2002年,保利集团在香港拍卖会上,以3317万港元的高价购得圆明园牛首、猴首和虎首铜像。尽管这三件兽首最终回归祖国,但同时也引起了法律争议和舆论风波。当时,拍卖公司表示拥有合法的拍卖权,但许多人认为这些文物是被掠夺的,应该无偿归还中国。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文物追索法律问题的广泛关注 。

文物归国,既有不同国家财团的积极促成,也体现了国际间合作的“破壁”。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国对流失境外文物的追索权,且“不受时效限制”。未来,更多文物的归家之旅将具备法律依据,道路将会更加通畅。

02

全世界受伤害者联盟

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聚集珍贵文物最多的“豪华殿堂”之一,据称其藏品多达800多万件、时间跨度超过200万年。但同时,它又被称为“赃物大教堂”,因为其中超过90%的藏品都来自世界其他国家。

所以当其2023年爆出失窃丑闻时,有国外网友嘲讽:大英博物馆现在居然指责别的小偷偷东西!

大英博物馆不是“一个馆”,那些鼎鼎大名的博物馆,不论是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其大量的藏品都来自他国。

如果在文物被掠夺方面比惨的话,有埃及在,中国还当不了第一。仅就大英博物馆来说,占有中国文物 2.3万件,但来自埃及的文物超过10万件。包括1799年拿破仑军队发现的罗塞塔石碑、图坦卡蒙的珠宝,亚尼的死者之书,还有140具木乃伊和石棺等等。

  刻有三种文字的罗塞塔石碑

历史越悠久的国家,提起文物流失都是说来话长。古埃及王后纳芙蒂蒂半身像目前在德国柏林新博物馆、大量法老陵墓壁画和丹德拉神庙黄道带浮雕则在法国卢浮宫。

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尼日利亚贝宁青铜器、印度科亚蓬达尔宝座、也门的阿拉伯铜手、罗马帝国的波特兰花瓶……这些珍贵无价的文物,都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借居在异国他乡某个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

03

文物究竟该属于谁?

千夫所指的大英博物馆,为什么能够理直气壮占有这么多别的国家的文物?第一,它一直宣称其馆藏的文物更多为通过捐赠、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得;第二,殖民时期的掠夺在当时是合法的,比如法国当年带走罗塞塔石碑,也有亚历山大协约作为依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认为这些文物,在大英博物馆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收藏,以及能让更多人看到。

这就提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这些见证和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文物,究竟该属于谁?如果确认属于原生国度,那无疑应当物归原国;如果站在更高格局上认为它们属于全人类,那就应当在能为它们提供给更好保存与爱护的地方。

2001年3月1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尊巴米扬大佛,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文明人类的泣呼之下,被塔利班用炸药变成了碎石。

这两尊大佛已经矗立1500多年,玄奘法师取经途中曾经亲身参拜,并在《大唐西域记》中专门记述。

据说,由于佛像过于高大且工艺夯实,拆毁甚至动用了火箭弹。这一举动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抗议和谴责。但是没有任何用处,巴米扬大佛就这样彻底消失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2001年把米扬大佛被摧毁,当时的媒体记录了全过程

20年后,塔利班重新占领阿富汗,开始在巴米扬大佛废墟上卖门票

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我们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也有同样的教训。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来处,不管它们身在哪里,“家”只有一个,灵魂也只属于一处。当这个“家”能为文物提供足够而恰当的条件时,“归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这也正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2024年,中国主导发布的《青岛建议书》,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殖民背景流失文物应主动返还”的理念。美国史密森学会也于2021年发布“非道德获取文物返还政策”。正是由于这个政策,才促成了今天楚帛书《五行令》和《攻守占》的最终回国。美方承认:“这些文物属于中国,应该回到它们的文化原生环境。”

两个多月前,美国归还西周义尊等41件文物时,一位网友留言:“它们回来了,我们就还是那个五千年不断的中国。”

希望每个人、每件文物,都能在其应该在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