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山脉阻隔,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沙地与戈壁景观。这些区域既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地带,也是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的富集区。以下从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三大戈壁区三个维度,详细解析其地理特征、生态现状及保护发展概况。 
一、八大沙漠
1. 塔克拉玛干沙漠 
- 位置: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北至天山,南抵昆仑山,东接罗布泊,西连帕米尔高原。
- 面积:35.73 万平方公里,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 地理特征:
- 以流动沙丘为主(占 85%),沙丘高度 100~300 米,形态多样(新月形、金字塔形等),沙垄长达上百公里。
- 中部为复合型沙山,边缘有冲积扇和绿洲分布(如和田绿洲、喀什绿洲)。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干旱沙漠气候,年降水量 30~100 毫米,蒸发量高达 2500~3400 毫米。
- 昼夜温差大(夏季极端高温 40℃以上,冬季 - 20℃),盛行东北风与西北风,风速可达 20 米 / 秒,多沙尘暴。
- 代表植物:
- 超旱生植物:梭梭、柽柳(红柳)、沙拐枣、骆驼刺。
- 短命植物:春季偶发降雨后萌发的短命菊、独行菜等。
- 现状:
- 生态极度脆弱,流沙威胁周边绿洲,塔里木河下游曾因断流导致植被枯死。
- 实施 “塔里木河综合治理” 工程,修建沙漠公路防护林(如塔里木沙漠公路),推广节水农业。
- 油气资源丰富(如轮南油田),但开发需平衡生态保护。
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位置: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北至阿尔泰山,南抵天山,东接将军庙,西到准噶尔西部山地。
- 面积:5.68 万平方公里,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 地理特征:
- 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占 97%),沙丘高度 10~20
- 冬季有积雪,春季融雪形成短暂湿润期,植被覆盖度较高(15%~25%)。
- 气候条件:
- 中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70~150 毫米,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略多。
- 年均温 3~7℃,夏季高温 35℃,冬季 - 30℃,风力较强,春季多沙尘暴。
- 代表植物:
- 固定沙丘植被:白梭梭、梭梭、苦艾蒿、囊果苔草。
- 短命植物:羽状三芒草、角果藜、旱麦瓶草(春季覆盖地表形成 “绿毯”)。
- 现状:
- 生态相对稳定,是新疆重要的冬季牧场,但过度放牧导致部分区域沙漠化加剧。
- 建立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鹅喉羚、野驴等野生动物。
- 农业开发(如棉花种植)依赖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
3. 巴丹吉林沙漠 
- 位置:内蒙古高原西南边缘,跨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北接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
- 面积:约 5.50 万平方公里,中国第三大沙漠,以高大沙山著称。
- 地理特征:
- 流动沙丘占 83%,沙山高度 200~500 米,世界最高沙山(必鲁图峰,海拔 1617 米,相对高度 500 余米)。
- 沙漠内部有 144 个湖泊(海子),多为咸水湖,周边形成湿地生态。
- 气候条件:
-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40~80 毫米,蒸发量 3000 毫米以上。
- 年均温 7~8℃,昼夜温差大,盛行西北风,风速可达 25 米 / 秒,风沙活动频繁。
- 代表植物:
- 沙山植被:沙拐枣、梭梭、柠条、霸王。
- 湖泊周边:芦苇、碱蓬、芨芨草,吸引天鹅、灰鹤等水鸟。
- 现状:
- 生态脆弱,沙山稳定性受地下水影响,过度开采地下水威胁湖泊存续。
- 实施封禁保护,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
- 旅游开发以生态探险为主(如沙漠越野、观星),需控制游客规模。
4. 腾格里沙漠 
- 位置: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南部与甘肃中部边境,东至贺兰山,西抵雅布赖山,南接祁连山余脉。
- 面积:约 4.3 万平方公里,中国第四大沙漠,沙漠与湖盆交错分布。
- 地理特征:
- 流动沙丘占 71%,高度 10~30 米,沙丘间分布 422 个湖盆(淡水湖占 5%),如月亮湖、天鹅湖。
- 东部边缘有贺兰山阻挡,形成局部降水(如通湖草原),西部为戈壁砾石带。
- 气候条件:
- 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100~200 毫米,东部略多,蒸发量 2200~2800 毫米。
- 年均温 7~9℃,春季多风(沙尘暴日数 10~20 天),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 代表植物:
- 沙丘植被:梭梭、花棒、沙蒿、白刺。
- 湖盆湿地:芦苇、香蒲、碱茅,边缘有柠条、红柳灌丛。
- 现状:
- 过度放牧和采矿导致草场退化,部分湖盆萎缩。
- 开展 “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种植沙障和耐旱植被固沙。
- 旅游开发成熟(如沙坡头景区),结合治沙成果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5. 库姆塔格沙漠 
- 位置:新疆南部东端,罗布泊以南、以东,北接阿奇克谷地,南抵阿尔金山,西连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接甘肃敦煌。
- 面积:2.21 万平方公里,中国第五大沙漠,与鄯善县城相邻(沙山直接抵近城市)。
- 地理特征:
- 流动沙丘占 80%,以复合型沙山和新月形沙丘链为主,高度 30~100 米。
- 北部为阿奇克谷地戈壁,南部为阿尔金山前冲积扇,沙漠与雅丹地貌(如三垄沙雅丹)交错。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不足 20 毫米,蒸发量超 3000 毫米。
- 年均温 10℃左右,昼夜温差极大,盛行东北风,风速可达 15~20 米 / 秒,多浮尘天气。
- 代表植物:
- 耐旱灌木:梭梭、柽柳、沙拐枣、盐穗木。
- 偶发植被:仅在地下水露头处有芦苇、骆驼刺零星分布。
- 现状:
- 生态脆弱,流沙威胁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绿洲(如瓜州)。
- 实施 “库姆塔格沙漠综合防治工程”,建设防风固沙林带,推广滴灌农业。
- 旅游以自然奇观为主(如鄯善沙山公园、敦煌鸣沙山),需防范沙漠化对文化遗产的侵蚀。
6. 柴达木盆地沙漠
 ·位置: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内,青藏高原东北部。其东以日月山为界,西至阿尔金山脉,南抵昆仑山脉,北达祁连山脉,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沙漠。 ·面积:约1.70 万平方公里(一说占柴达木盆地总面积的30%,即约 7.7 万平方公里,不同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此处取主流数据),为中国海拔最高的沙漠。 ·地理特征: o 地形与海拔:盆地平均海拔2600~3000 米,沙漠区域以流动沙丘为主(占 75%),沙丘高度 10~50 米,形态包括新月形沙丘、沙垄、蜂窝状沙丘等。 o 复合地貌:沙漠与戈壁、雅丹(如俄博梁雅丹)、盐湖(如察尔汗盐湖)交错分布,南部为昆仑山脉山前冲积扇,北部为祁连山前剥蚀戈壁。 o 水文特点:内流区,河流多为季节性(如格尔木河),湖泊以咸水湖为主,地下水埋藏较深,部分区域有泉水出露。 ·气候条件: o 高原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10~200 毫米,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湟水谷地稍多,西部冷湖镇不足 10 毫米),蒸发量高达 2000~3000 毫米。 o 温差与风力:年均温 2~5℃,夏季极端高温 30℃以上,冬季 - 30℃;春季大风日数多,风速可达 10~12 级,风沙活动频繁,形成风蚀蘑菇、石窝等微地貌。 ·代表植物: o 超旱生植被:梭梭、红柳(多枝柽柳)、沙拐枣、盐爪爪(耐盐碱,生于盐湖周边)。 o 砾石戈壁植物:麻黄、骆驼刺(根系深入地下5~10 米汲取水分)。 o 湿地偶发植被:仅在河流沿岸(如香日德河)有芦苇、芨芨草零星分布。 ·现状: o 生态脆弱性:植被覆盖率不足 10%,过度放牧、矿产开发(如锂矿、钾盐)导致局部沙漠化扩张,格尔木周边曾出现流沙逼近城市现象。 o 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柴达木盆地防沙治沙工程”,在沙漠边缘种植梭梭林带,推广光伏治沙(如共和光伏产业园)。 o 资源与发展: o 矿产资源:盆地被誉为“聚宝盆”,拥有全国 60% 的锂资源、80% 的钾盐资源,是新能源(锂电池)和化工产业基地。 o 旅游开发:依托独特地貌发展“火星主题”旅游(如冷湖火星营地、俄博梁雅丹),但需控制游客活动对脆弱生态的影响。7. 库布齐沙漠 
- 位置: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南岸,西起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东至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
- 面积:约 1.39 万平方公里,中国第七大沙漠,距北京最近(直线距离 800 公里)。
- 地理特征:
- 流动沙丘占 61%,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高度 10~15 米,北部边缘为黄河冲积平原。
- 沙漠中部有季节性河流(如毛不拉孔兑),形成灌丛沙丘和草甸。
- 气候条件:
-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100~200 毫米,蒸发量 2500~3000 毫米。
- 年均温 6~8℃,夏季高温 35℃,冬季 - 25℃,春季多东南风,沙尘暴日数 10~15 天。
- 代表植物:
- 固沙先锋:沙柳、柠条、杨柴(三裂叶葛藤)。
- 草甸植被:芨芨草、马蔺、碱蓬,依赖地下水或季节性降水生长。
- 现状:
- 曾因过度放牧、垦殖导致沙漠化扩张,如今通过 “库布齐模式”(企业参与治沙 + 产业融合)实现生态逆转,植被覆盖率从 5% 提升至 53%。
- 治沙成果显著,获联合国 “全球生态修复典范”,发展光伏治沙、沙漠旅游(如响沙湾景区)等产业。
8. 乌兰布和沙漠 
- 位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南部、阿拉善盟东北部,河套平原西南部,北至狼山,南抵贺兰山,东临黄河。
- 面积:近 0.91 万平方公里,沙漠与黄河相邻,地形平坦。
- 地理特征:
- 流动沙丘占 39%,半固定沙丘占 31%,以新月形沙丘和沙垄为主,高度 5~20 米。
- 北部为石质戈壁(狼山山前),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沙漠边缘有古灌溉渠道遗迹(如秦渠、汉渠)。
- 气候条件:
- 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100~200 毫米,蒸发量 2300~2800 毫米。
- 年均温 7~9℃,春季多西北风,风速可达 18 米 / 秒,风沙活动威胁河套平原农业区。
- 代表植物:
- 沙丘植被:梭梭、沙枣、白刺、盐爪爪。
- 黄河沿岸:胡杨、沙柳、芦苇,形成沙漠湿地(如纳林湖)。
- 现状:
- 历史上因过度开垦导致沙漠南侵,现通过 “锁边林” 工程(如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防风固沙林)遏制扩张。
- 发展沙漠特色农业(如有机西瓜、苁蓉种植),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需防范土壤盐渍化。
沙漠名称 | 面积(万平方公里) | 气候类型 | 典型特征 | 治沙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四大沙地
1. 科尔沁沙地 
- 位置:西辽河中下游,跨内蒙古赤峰、通辽,吉林西部(白城),辽宁西北部(阜新、朝阳)。
- 面积:6.36 万平方公里,中国面积最大的沙地。
- 地理特征:
- 以半固定、固定沙丘为主,沙丘高度 5~15 米,间有广阔草原(如科尔沁草原)和湖泊(如达里诺尔湖)。
- 沙源为西辽河冲积物,地形平缓,河谷湿地发育(如老哈河、西拉木伦河)。
- 气候条件:
- 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300~450 毫米,蒸发量 1500~2000 毫米,降水集中于夏季。
- 年均温 5~7℃,春季多西南风,风速 6~8 米 / 秒,土地沙化与风蚀严重。
- 代表植物:
- 沙地植被: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黄柳、沙蓬。
- 湿地草原:羊草、针茅、狼尾草,是优质牧场。
- 现状:
- 历史上为草原,因过度农垦、放牧退化为沙地,是京津冀风沙源之一。
- 实施 “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30%~40%。
- 农业以玉米、杂粮为主,需防治土壤沙化和盐渍化。
2. 毛乌素沙地 
- 位置: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陕西榆林市、宁夏盐池县。
- 面积:5.55 万平方公里,曾为 “人造沙漠”(历史上因过度开垦由草原退化而来)。
- 地理特征:
- 固定、半固定沙丘占 90%,沙丘高度 10~30 米,间有草滩地(当地称 “塔拉”)和季节性湖泊。
- 东南部为黄土高原向沙漠过渡带,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叠加。
- 气候条件:
- 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250~400 毫米,蒸发量 1600~2400 毫米。
- 年均温 6~8℃,夏季多雨,冬季寒冷,春季多东南风,沙尘暴日数 5~10 天。
- 代表植物:
- 固沙植物:沙蒿、沙柳、踏郎(杨柴)、花棒。
- 草滩植被:芨芨草、马蔺、碱蓬,局部有柠条灌丛。
- 现状:
- 经过 60 年治理,沙漠化土地减少约 80%,榆林市 “北治沙、南治土” 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从 1959 年的 18% 提升至 53%。
- 大部分沙地变为绿洲,发展种植业(如马铃薯)和畜牧业,生态旅游兴起(如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
3. 浑善达克沙地 
- 位置: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中部,北接锡林浩特市,南抵河北围场县,东起赤峰克什克腾旗,西至苏尼特右旗。
- 面积:3.96 万平方公里,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 地理特征:
- 固定、半固定沙丘占 70%,沙丘高度 10~20 米,呈东北 - 西南向垄状分布,间有疏林草原(如榆树林)和湿地(如乌拉盖湖)。
- 沙源为古代河流冲积物,地势平缓,地下水较浅(部分区域形成沼泽)。
- 气候条件:
- 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250~400 毫米,蒸发量 1200~1800 毫米,降水集中于夏季。
- 年均温 2~4℃,冬季严寒(-30℃),春季多西北风,风速可达 10 米 / 秒,是北京沙尘重要来源之一。
- 代表植物:
- 沙地植被:羊柴、柠条、冷蒿、沙竹。
- 疏林草原:白桦、山杨、榆树(形成独特的 “沙地森林” 景观)。
- 湿地植物:芦苇、苔草、马蔺,是候鸟迁徙停歇地。
- 现状:
-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丘活化,实施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禁牧休牧 + 补播牧草。
- 生态旅游以草原越野、观鸟为主(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景区),需控制游客密度。
4. 呼伦贝尔沙地 
- 位置:呼伦贝尔高原中部,分布于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南接大兴安岭西麓。
- 面积:约 0.74 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小的沙地,沙化土地呈零星分布。
- 地理特征:
- 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高度 5~10 米,多为平缓的沙岗和沙带,间有草甸和湖泊(如呼伦湖、贝尔湖)。
- 沙源为呼伦贝尔河网冲积物,受大兴安岭阻挡,降水较多(相对湿润)。
- 气候条件:
-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气候,年降水量 300~450 毫米,蒸发量 1200~1500 毫米。
- 年均温 - 2~3℃,冬季漫长严寒,春季多东南风,风速 6~8 米 / 秒,沙化主要由过度放牧引发。
- 代表植物:
- 沙地植被:樟子松(唯一常绿乔木)、差巴嘎蒿、兴安柳。
- 草原植被:羊草、贝加尔针茅、线叶菊,是优质牧场。
- 现状:
- 沙化面积较小且分散,通过围栏封育、种植樟子松等措施遏制扩张。
- 生态保护重点为呼伦湖流域,发展草原旅游(如金帐汗蒙古部落)和畜牧业,推行轮牧制度。
三、三大戈壁区
1. 阿拉善戈壁 
- 位置:内蒙古西部,东起贺兰山,西至马鬃山,北抵中蒙边境,南接祁连山,包括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及周边戈壁。
- 面积:中国第二大戈壁(具体数据未明确,涵盖多个沙漠和戈壁单元)。
- 地理特征:
- 以砾石戈壁为主,地表覆盖粗砂、碎石,间有孤立沙丘(如巴丹吉林沙山)和干涸河床。
- 地形起伏小,多剥蚀平原和残丘,如黑鹰山戈壁、雅干戈壁。
- 气候条件:
- 极端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50 毫米,蒸发量> 3000 毫米,昼夜温差极大(“早穿皮袄午穿纱”)。
- 风力强劲,年均 8 级以上大风日数 50~80 天,形成风蚀蘑菇、石窝等微地貌。
- 代表植物:
- 超旱生植物:梭梭、霸王、裸果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沙冬青。
- 偶发植被:仅在裂隙或地下水露头处有盐生草、猪毛菜零星生长。
- 现状:
- 生态极度脆弱,为无人区或稀疏放牧区,部分区域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阿拉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
- 矿产资源(如煤炭、铁、金)丰富,但开采难度大,需防范生态破坏。
2. 准噶尔戈壁 
- 位置: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至将军庙,西到准噶尔西部山地,南接天山,北抵阿尔泰山。
- 面积:中国第三大戈壁,面积约 15 万平方公里(含盆地内沙漠、戈壁)。
- 地理特征:
- 以砾石戈壁和沙漠相间分布,北部为剥蚀戈壁(地表裸露基岩),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地形平坦,多干谷(如玛纳斯河故道)和盐沼,西部有风蚀雅丹群(如乌尔禾魔鬼城)。
- 气候条件:
- 中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70~150 毫米,冬季有降雪,春季融雪形成短暂湿润期。
- 年均温 3~7℃,冬季严寒(-35℃),夏季炎热(35℃),盛行西北风,风速可达 12 级(如 “达坂城大风区”)。
- 代表植物:
- 戈壁植被:梭梭、琵琶柴(红砂)、合头草、驼绒藜。
- 盐沼植物:盐穗木、碱蓬,依赖浅层地下水生长。
- 现状:
- 畜牧业以骆驼、山羊为主,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部分区域土地荒漠化。
- 油气资源(如克拉玛依油田)和煤炭开发活跃,需加强生态修复(如矿区复绿)。
3. 塔里木戈壁 
- 位置: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北至天山南麓,南抵昆仑山北麓,东接罗布泊,西连帕米尔高原。
- 面积:与塔里木盆地范围一致(约 53 万平方公里),戈壁占盆地面积约 40%。
- 地理特征:
- 山麓戈壁带(冲积扇):由天山、昆仑山河流冲积物组成,地表为粗砂、砾石,坡度较大。
- 中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戈壁与绿洲交错(如喀什绿洲、和田绿洲)。
- 风蚀地貌发育,如罗布泊雅丹群(龙城雅丹)、阿奇克谷地戈壁。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50 毫米,蒸发量> 3000 毫米,为全球最干旱区域之一。
- 昼夜温差超 20℃,夏季干热,冬季干冷,盛行东北风,风沙活动频繁(如 “浮尘天气” 可持续数日)。
- 代表植物:
- 戈壁植被:超旱生灌木(梭梭、柽柳)、半灌木(沙蒿)、多年生草本(骆驼刺)。
- 绿洲植被:胡杨、灰杨、沙枣,依赖灌溉存活。
- 现状:
- 绿洲农业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林衰退。
- 实施 “绿洲防护林体系” 建设,推广滴灌技术,保护濒危植物(如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
总结 中国沙漠、沙地和戈壁区集中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丰富性并存。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和科学治沙模式(如库布齐模式),部分区域生态逐步改善,但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发等问题仍需长期应对。这些区域既是防风固沙的前沿阵地,也是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富集区,需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