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文徵明《醉翁亭记》高清,收藏版

 凤凰银莊 2025-05-21

文徵明《醉翁亭记》高清完整版

文征明晚年大字行书《醉翁亭记》,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此作真力弥漫,气势磅礴,文氏书迹中也属罕见。

文征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一、作品概况
文徵明曾多次挥毫书写《醉翁亭记》一文,其中以其小楷《醉翁亭记》和大字行书《醉翁亭记》最为珍贵。这两部作品均展现了文徵明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大字行书《醉翁亭记》
创作背景:大字行书《醉翁亭记》是文徵明在67岁时所作,代表了他行书艺术的成熟与巅峰。
艺术特点:该作品笔锋刚利,骨力雄劲,有古朴超凡的风神。每个字都显得真力弥漫,气势磅礴,这在文徵明的书迹中也是罕见的。整幅作品温润秀劲,稳健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字里行间蕴含前贤法度,而又清劲潇洒。
收藏情况:大字行书《醉翁亭记》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小楷《醉翁亭记》


创作背景:小楷《醉翁亭记》是文徵明在82岁时所作,体现了他晚年书法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

艺术特点:小楷《醉翁亭记》字字端严,骨力劲健,铁画银钩,工整娟秀,展现出文徵明小楷书的独特魅力。作品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写《醉翁亭记》的原由,反映了文徵明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人物介绍

文徵明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待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事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少时即负盛名。正德末年(1511年),被巡抚李充嗣向朝廷举荐,便任命其为翰林院待诏。世宗即位,文徵明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并担任经筵讲官。嘉靖元年(1522年),得苏州巡抚李充嗣推荐,次年赴京,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4年后辞官南归,筑玉磬山房,家居以翰墨自娱,潜心书画30余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徵明去世,时年九十岁。


文徵明在世时收藏过不少赝品,他收藏过的“绢本”《小草千字文》是伪作,曾被文徵明等人指鹿为马,颠倒真伪。“绢本”的小草伪作大约写于元末明初之间,被文徵明等人误认为“怀素真迹”误导世人数百年。从这件“绢本”小草伪作中可以证实文徵明的鉴定水平并不高。
他的花鸟画,其题材和表现技法属于文人写意画的范畴。朱竹、菊花、兰花、水仙和古木竹石为其花鸟画主题。他重视用笔墨表现出花卉的美和特征,技法的变化都与对象特征紧密结合。山水画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面,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风格也多样。代表作有《昭君图》《采桑图》《绝壑鸣琴图》等。

文徵明《醉翁亭记》拓本

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巗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於负者歌於涂,行者休於树,前者呼,後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懽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文徵明 行書《醉翁亭記》

文徵明 行書《醉翁亭記》

水墨紙本 冊頁十一開
每開29.5 x 15.5 cm

釋文:醉翁亭記。(文不錄。)
鈐印:停雲

姚孟起(十九世紀)題跋:此文衡山先生真蹟也,舊是長卷,二十年前曾得一見。此記後接,書前《赤壁賦》聞經庚申劫燬其半,故改作此冊耳。今佩孜弟購得之,囑予識其顛末如左。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八月哉生明古吳姚孟起。
鈐印:鳳生、姚孟起印

藏印:熙文珍秘、子巗過眼、肖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