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有”,是“友”的通假字。“友”是指志向相同的人才能称为朋友。在甲骨文中,“友”字呈现出双手并列之态,这一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朋友间为了共同志向携手并进、相互扶持的本质关系。 在《论语》里,“有”或“友”的共同志向一起践行“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一种惠及天下广施善行的崇高理念,反映了儒家对完美社会秩序与高尚道德境界的向往。要实现“圣人之道”并成为真正的“圣人”,首要之务是使自身所处的时代充满“圣”化的氛围。时代背景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若缺乏这样的环境,个人难以突破束缚,成就“圣人”之境。真正的“圣人”不仅自我及所处时代要“圣”化,还要让周遭之地、身边之人,乃至更广阔的时空和人群都走向“圣”化,这是一幅宏大而全面的理想蓝图。故而,,君子践行“圣人之道”,必须先具备相应的德行,以契合这一崇高理念。 这里的“朋”在古代实际上是“凤”的通假字,有着凤凰这一神鸟的本义。“朋自远方”便如同“有凤来仪”的祥瑞之兆,就像《尚书·益稷》中“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所描绘的盛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便源于这一美好意象。当践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自远方来”,恰似“有凤来仪”。这里的“仪”,指法度。君子们远道而来便是为了传播以“圣人之道”为基础的法度,教化民众,使“圣人之道”在天下得以彰显。“远”,既包含空间上的遥远,又涵盖时间上的久远。彰显出“圣人之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的传承。“方”作为“旁”的通假字,有广大之意,如《尚书·立政》所描述的“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君子践行“圣人之道”,需像“方行”那样遍历天下各个角落,才能真正体现“行”的真谛。 “自”表示依旧、依然。意味着“圣人之道”凭借着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得以持续传承,不会出现断层。“来”,象征着从彼处到达此处、从远方抵达近处,有着浩浩荡荡的气势,如同太阳从东方升起、潮水涨落一般,展现出天地间正气的升腾状态。“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们因共同志向而联合起来,朝着成就“圣人之道”并肩前行,他们如同人中凤凰一般,依旧、依然凭借着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从远方来到近处,将“圣人之道”推行于天地四方、播撒到各个角落,确立法度、施行教化,最终成就并彰显“圣人之道”于天下。这难道不是一件惠及天下太平、万物和谐的盛世之体现吗?所以“不亦乐乎”,这里的“乐”读音为yue,恰似箫韶九成时所呈现的盛世之音,寓意着君子们践行“圣人之道”的喜悦与满足。 白话译文:君子们因共同的志向而联合,为共同成就“圣人之道”而并肩前行,这无疑不是一件惠及天下太平、万物和谐的盛世之体现吗? |
|
来自: yinweiming77 > 《跟着缠师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