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药血压还是控制不住?70%的患者正在“无效服药”,陷入用药误区

 金苹果6 2025-05-21

高血压治疗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控制住血压!但另一方面:

在2024年5月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年修订版)》中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仅为16.8%。

(文末可以科学自测,是否需要调药)

“医生,为什么我明明按时吃药了,血压还是160/100mmHg?”这样无奈的问询声,每天都在全国医院的心

内科诊室上演。

除了科学的慢病健康管理没有大面积普及以外,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70%左右的患者,正在长期吃着“无效”的降压药。

在这些年的慢病健康管理过程中,通过跟大量的患者交流,我们发现:那些反复就诊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往往都犯着同样的错误——盲目跟风用药。

初中同学推荐的“神药”,楼下药店促销的“明星药”,甚至网上病友群分享的“降压秘方”,这些看似合理的用药选择,正在悄无声息地损害着患者的健康。

图片

事实上,所有的患者从现在起,必须坚定一个高血压治疗最底层的逻辑:

降压药和降压方法,绝对不存在“最好”一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6大类一线降压药各有明确的适应人群。

不管是用药,还是健康管理,必须精准对应患者的发病机制、实际情况。那些“别人吃着有效”的药物,到你身上可能适得其反。

1.最为科学的用药方案: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图片

首先强调一下,这种用药方案确实很科学,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有条件进行检测,并且对自己健康非常在意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

每个人的基因就像独特的身份证,决定了身体处理药物的方式。比如:

快代谢型基因,像“大胃王”,普通剂量的药很快被代谢掉,导致药效不足;而慢代谢型基因,就可以理解为消化不良,药物在体内堆积,容易引发副作用。

通过检测这些基因,医生就能避开无效药物,减少试药风险。

在检测时,主要检测两类基因:

一种是代谢基因,比如CYP2D6、CYP2C9,决定药物在体内的分解速度。

第二种是靶点基因,如ADRB1、AGTR1,影响药物对心脏、血管等靶点的敏感性。

目前国内常规检测7个关键位点,覆盖五大类降压药(如普利类、沙坦类、地平类等)。

检测完成后,具体如何用药,其实听医生的就行了,医生很专业。比如,CYP2C9基因异常,代谢氯沙坦(沙坦类药)的能力差,需加大剂量或换药。

检测一次,终身有效。但是,基因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还需要结合年龄、肾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判断。

图片

2.合并症会决定药物的选择

图片

高血压患者若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合并症),用药方案需要特别调整。合并症会影响药物的选择、组合及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

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慢病健康管理时,一定会问患者的一个问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疾病。

因为具体的情况很复杂,我在这里仅举一些例子,科学的用药调整,一定要听医生的。

合并糖尿病——首选ACEI(如依那普利)或ARB(如氯沙坦),这类药在降压的同时还能保护肾脏。

合并冠心病或心绞痛——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降低心脏负担。

合并心衰——需联合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如螺内酯),既能降压又能改善心功能。除氨氯地平外,其他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可能恶化心功能。

合并高尿酸或痛风——可选氯沙坦或氨氯地平,避免加重尿酸升高。

合并哮喘或慢阻肺——避免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喘息),改用CCB(如氨氯地平)或ACEI。

3.高血压患者用药,一定要避免的4大致命误区

图片

误区一:自行停药

很多患者发现血压正常后,觉得“病好了”就擅自停药。其实高血压像弹簧,药物一停血压就容易反弹,长期波动会严重损伤心脑肾。

误区二:跟风用药

听说别人用某药效果好,就盲目照搬。但高血压分型复杂,每个人的年龄、并发症不同,适合别人的药可能对你有害。

我有一个患者阿姨,听邻居说某进口降压药“效果生气”,自己买来吃,结果导致自身的肾功能异常。

误区三:忽视剂型

降压药有缓释片、肠溶片等特殊剂型,必须整片吞服。掰开或嚼碎会破坏药物结构,导致药效过猛或失效。

误区四:混淆中药

部分患者迷信中药能“根治”高血压,擅自停西药改服中药。但中药降压效果不明确,盲目依赖可能耽误治疗。

记住一句话:所有打着老中医名义,给你推荐某款降压中药,告诉你能根治的,100%是骗子,无一例外。即使真的根治了,跟这款药也没关系。

高血压精准用药是“量体裁衣”的科学,不是“万人一方”的玄学。请让有需要的人看到这篇文章,让科学用药守护每一颗跳动的心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