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必有邻 · “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 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把寂寞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 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的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做人做事,够不够道德的标准,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 因为没有机会给他表现,环境不对,时代不对,他也就无从表现,这有什么办法?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可减掉些苛求了。 · 不可欺也 · 宰我就是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的台柱学生,我认为他是身体不太好,聪明有余,德性不大够的一个人。 他有一天和孔子半抬杠,也可以说是在怀疑一个问题。他问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要学仁,做人做事要讲道德仁义。假使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 孔子听了以后,终于笑了。他说你怎么这样想呢?一个做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适变”、“随时”这两个要点。 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但自己要站在中间,顺应这个变,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 他在这里说一个君子“可逝也”,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但“不可陷也”,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 比如说抛弃了一切,甚至抛弃了这个社会环境,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富贵,绝不受困扰。如果说没办法,受了环境的困扰,陷进去了,在无可奈何下而拿了功名富贵,然后自说清高,那这是没有骨气,不是君子。 有骨气的做法是自我牺牲,不受困扰。 “可欺也,不可罔也。”当面来欺骗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但如果糊涂、将就,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 ——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 ![]() |
|
来自: 新用户998116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