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世界公民” ——读《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三)

 琴弦在雾中 2025-05-22 发布于山西

欲望原则:该渴望什么,不该渴望什么(续)

社会性是斯多葛哲学的另一个着力点,这让它与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学说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又说人是政治动物,微妙的含义可能包含着有理性不一定会时刻保持理性、政治动物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参与政治竞选。对于亚里士多德,“沉思是人类的最高目标,这是因为我们最独特的机能就是拥有思考的能力,但可想而知,这种目标也许会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有些孤独”。在伊壁鸠鲁那里,快乐主义好像主要集中在自我的身上,社会责任或社会活动仿佛成为了干扰心灵之宁静的“不幸和惊骇”。我们需要一方面注意哲人们的论说重点,一方面避免简单化倾向造就的思维的懒惰。因为亚里士多德还有一本《政治学》,伊壁鸠鲁在关于友谊、正义、爱的主题上存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张力——否则他的快乐主义好像也要失去根基。

与他们相比,斯多葛哲学更加强调社会性,“认为人类的生活在于运用理性,创造出一个我们所能创造出的最好的社会”。爱比克泰德说:“这是理性动物的天性,除非他能对他所在的群体有所贡献,否则他无法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是不合群的表现。”这句话从哲学的高度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赋予了理由,同时指出了社会性是人类天性的一个基本特点。“从更深层次上来讲,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们将无法存在,言下之意是,当我们为组织服务时,也是在(可能间接地)为自己服务。”

公元2世纪的哲学家希洛克勒斯描绘了一幅被称为“契约性关心圈”的斯多葛世界观图景,形象地指出了社会性的本质以及我们应当何为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限制在很多圈子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第一个,也是最接近中心的圈子,是最接近我们所描述的思想的圈子⋯⋯第二个圈子相比起来距离中心稍远一点,但同时包含了第一个圈子,其中涵盖了父母、兄弟、妻子、子女⋯⋯在这之外包含的是我们日常接触的人,再之外包含了同一个部族的人,而再之外则是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同胞⋯⋯在最外围,最大的圈子包括了所有的圈子,包含了全人类⋯⋯人类需要以恰当的行为来适应圈子,适应每一个群体,同时不偏离中心,努力融合到每一个圈子中去。”

基督徒的处事方式或许是我们得以理解上面这段话的最佳证明,他们互相之间称呼对方为兄弟或姐妹,无论那人来自那里,身份、面容、喜好、声音、职业、财富多少有何不同。他们在这一点上遵循着希洛克勒斯思想的主旨,即“我们要像对待圈内人一样对待圈外人”。我们之所以应当将陌生人称作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斯多葛派哲学家将这个道德观念发展为“了解熟知”或“占用别人的担心”,意思是将别人的担忧当作自己的担忧。

本书作者以为,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主义”的一个源头。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千万不要对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回答'我是雅典人’或者'我是科林斯人’,你应该说'我是世界公民’。”如果我们相信斯多葛哲学或者苏格拉底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或许一种自豪的爱国主义应当规范成理性的世界主义,“我是一个中国人”不如“我是世界公民”更加符合理性、社会性本质力量的价值;因为“人”比“公民”要拘谨和矮小,“中国”没有“世界”广阔和博大,令人之为人由以自豪的东西常常在后者那里体现得更为明显。

   评价:4星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对本稿件的异议或投诉请联系26071432@qq.com。)

微信号琴弦在雾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