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过庭《书谱》中"衄挫"笔法考

 鸿墨轩3dec 2025-05-22

2025-05-20 09:08·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孟云飞/文

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对书法艺术的见解深刻而独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这句话更是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精髓所在。"衄挫"实为运笔过程中锋颖的辩证运动:衄者如逆水撑篙,挫者若勒马回缰,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势能蓄发"的笔墨机制。这种微观笔触的哲学化表达,体现了中国书法"技进乎道"的审美特质。

训诂溯源:释"衄挫"本义

《说文》释"衄"为"鼻出血也",段玉裁注引《广雅》"挫也",其字从血从丑,暗含逆势屈折之意。考《晋书·蔡谟传》"王师败衄",陆机《文赋》"挫万物于笔端",可见"衄挫"本为军事、文学领域表示受挫回旋之态的复合词。孙过庭首将之引入书论,《书谱》"殊衄挫于毫芒"句,实以兵法喻笔法,暗合《孙子兵法》"奇正相生"之理。

技法解诂:笔锋运动的时空维度

张怀瓘《玉堂禁经》详载"衄锋""挫笔"之法:"衄锋,住锋暗挼是也""挫笔,挨锋捷进是也"。结合敦煌遗书P.3561《笔势论》残卷图示可知,"衄"强调笔毫在行进中通过腕部捻管产生螺旋式顿驻,如锥画沙之隐现纹理;"挫"则指疾行中的戛然收势,似飞鸟投林之精准着落。台北故宫藏《快雪时晴帖》"力"字末笔,先衄后挫,形成"铁画银钩"的立体效果,可作实证。

美学阐释:势能转换的哲学意蕴

"衄挫"非简单机械动作,实为"气"与"势"的辩证统一。包世臣《艺舟双楫》谓:"衄以蓄势,挫以出奇。"观《书谱》"夫劲速者超逸之机"章,其点画往往在衄挫间完成动能转换:衄如引弓蓄力,挫似箭发中的。这种"欲右先左""无垂不缩"的用笔智慧,与《周易》"曲成万物"的哲学观相通,使书法成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视觉呈现。

流变考镜:从技法到审美的升华

宋代以降,"衄挫"从具体笔法升华为品评标准。黄庭坚评杨凝式《韭花帖》"有衄挫萧散之气",已将之视为风格特征。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更将衄挫与"用笔千古不易"论相系,赋予其形而上的意义。及至清代碑学兴起,何绍基以颤掣之笔再现衄挫古法,使金石气与书卷气在锋杪交会,完成古典笔法的现代转化。

结论

"衄挫"作为中国书法特有的运笔范式,既是物理性的锋毫运动,更是精神性的势能流转。从甲骨契刻的顿折到魏晋尺牍的使转,从唐楷法度的森严到狂草性情的奔突,这种"逆入平出"的笔法基因始终贯穿书史。孙过庭以"殊衄挫于毫芒"揭示的,实为中华艺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终极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