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凌汉行书吕坤《呻吟语》节选屏,纸本144×912.5cm,湖南省博物馆藏。 《呻吟语》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刊刻于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时吕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抚。《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是吕坤的代表作,该书立足儒学,积极用世,关乎治国修身,处事应物,言简意赅,洞彻精微,影响很大。 古道 心平气和,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 要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必须经过长期的修养和锻炼。这里的“定火”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当内心平静时,就像火被定住一样,可以照亮万物,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 水明而火昏。静属水,动属火,故病人火动则躁扰狂越,及其甦定,浑不能记。苏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 这里用水和火来比喻静和动。水明亮而火昏暗,静如水而动如火。因此,当一个人内心的火(动)过旺时,就会变得狂躁不安,无法控制自己。而当火被定住,水变得澄清时,内心就会恢复平静。 仙槎平居时有心讱言还容易,何也,有意收敛故耳,只是当时喜怒爱憎时发当其可,无一厌人语才见涵养。 在平时,如果刻意收敛自己的言行,那么说话就容易做到得体。而在喜怒爱憎等情感发作时,如果能控制得当,那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涵养的人。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终于急促。急促者尽气也,从容者初气也。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天地万物的道理都是从从容不迫开始的,而最终都会变得急促。急促是因为气息用尽,而从容则是因为气息刚开始。做事情从容不迫,就会有余味;做人从容不迫,就会有余年。 仙槎以激而发者必以激而废,此不自涵养中来,算不得根本底学者。 如果一个人因为激动而开始做事,那么他也可能会因为激动而失败。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从真正的涵养中来的,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学者。 涵养中人,遇当为之事,来得不陡,若懒若迟,持得甚坚,不移不歇,彼攘臂抵掌而任天下之事,毕竟尽头处不全美。 真正有涵养的人,在面对应该做的事情时,不会急躁冒进,而是会稳重行事,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取得成功。而那些急于求成、冲动行事的人,虽然可能会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的结局往往并不完美。 仙槎圆融无诡随之态,精细无苛察之心,沉默无阴险之术,光明无浅露之病,劲直无径情之偏,执持无拘泥之迹,此是全才。 “仙槎”性格圆融而不诡谲,精细而不苛察,沉默而不阴险,光明而不浅薄,劲直而不偏执,执持而不拘泥。 有所长而矫其长之失,此是善学。 同时,“仙槎”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避免长处带来的弊端。 古道 《呻吟语》 何凌汉 / 行书 ![]() 【1】心平气和,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静属水,动属火,故病人火动则躁扰狂越,及其甦定,浑不能记。苏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仙槎 ![]() 【2】平居时有心讱言还容易,何也,有意收敛故耳,只是当时喜怒爱憎时发当其可,无一厌人语才见涵养。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终于急促。急促者尽气也,从容者初气也。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仙槎 ![]() 【3】以激而发者必以激而废,此不自涵养中来,算不得根本底学者。涵养中人,遇当为之事,来得不陡,若懒若迟,持得甚坚,不移不歇,彼攘臂抵掌而任天下之事,毕竟尽头处不全美。仙槎 ![]() 【4】圆融无诡随之态,精细无苛察之心,沉默无阴险之术,光明无浅露之病,劲直无径情之偏,执持无拘泥之迹,此是全才。有所长而矫其长之失,此是善学。莘农七兄大人雅正,丁酉初秋书吕新吾先生语,先槎弟,何凌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