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东商帮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他们不仅在本省做生意,而且远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去经商。可以说,广东商帮足迹遍天下。 明清时期广东商人的国内市场网络明清时期,广东商帮利用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的有利条件,大做长途贩运批发生意,一方面到全国各省组织收购货源运回广州出口,另一方面又将广州进口的洋货贩运内陆各省。 其中海商走航海线。 而一般的商人则是通过河流及陆路联运分赴各省贸易。 东莞海商何亚八,在嘉靖时“纠合番船前来广东外洋及沿海乡村 ”走私贸易,并分道到浙江嘉兴、杭州、宁波、绍兴、温州一带经商。 康雍年间,海阳(今潮安)的海商服贾更远,北上到苏州、松江、南京、汀州、赣州,南下到台湾、厦门等地。 乾隆时,大埔县的海商亦到江苏、上海、湖北的荆州,江西的南昌等地贸易。 澄海县的海商每年乘三四月的东南风,把本地的白糖由海道北运至苏州、天津去销售,等到秋天东北风起,又把从那里收购的棉花、色布等货物贩运回广州,并转运至雷州、琼州等地。这样“一往一来,获息几倍,以此起家者甚多”。 走河道与陆路的商人也很多。 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圩的米商何图源,从香山贩运大批谷米沿东江运至福建去销售。 乾隆年间,顺德县龙江乡商人黄廷化先到苏州、后转江西贸易。 嘉庆时,番禺商人韦诵、南岗等10多户结伙贩运白糖到江苏的吴兴,湖北的襄樊、汉口等地销售。 道咸年间,南海县商人冼文清到天津经商,并建立岭南会馆,被推选为馆长。 清代道光、光绪年间佛山人梁定荣,号伯田。好读书,但苦于家计,壮年从事商业。是时外国商品涌进,国内工商业大受打击,梁定荣说:“今中外交通,商战日剧,我国人若不远瞩,争自濯磨,贫而国亦敝矣!” 乃考察各口岸,调查各方面情况,提倡发展工业、商业和矿业。他认为岭南远离京师商贾与各方旅人,若北上均需取道韶州出赣省,涉江逾淮,渡黄河才抵燕赵,路途绵远,数日不达,十分不便。便决定开通水路。 他广泛联络,筹措资金,于清末光绪年间创立广德泰轮船公司,购买海轮,由广东直走天津,快捷安全,大受欢迎,客运货运兴旺发达,“一时行海者蚁附焉”。 其子梁炎卿,任天津怡和洋行经理,其孙梁赍奎,留学归来,任民国农林部次长。 由上可知,明清时期的广东商帮足迹已经遍及今天的海南、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云南、贵州、四川等18个省市的城市和要津了。 清末《七十二行商报》发刊词提到:“各省无不有粤商行店”,确是真实写照。 ![]() 明代广东地图 ![]() 清代广东和当代广东行政区图 广东商帮拓展了海外市场在古代社会,市场的空间较小,大部分商品只能在国内“单循环”。 广东商人则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敢于冒险的海商精神,为自己的产品寻求了更多的市场,积极拓展了海外市场。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贸易,派遣使臣从广州徐闻和广西合浦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进行远航。 这条航线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贸易往来,还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黄金等物品,这些物品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颇为活跃。中国远洋船队已开始越过南亚,进入波斯湾,直航西亚两河流域,广东的商品可以集散到中东和南亚地区。 唐代,广州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从广州出发的船队经南亚诸国进入印度洋,远端甚至到达波斯湾和非洲东岸,形成了著名的“广州通海夷道”。 宋代,广州商船横过印度洋,由南海诸岛直航阿拉伯及东非。宋代的航线进一步扩展,商船能够远航至非洲东岸。 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元代的航线不仅覆盖了印度洋和非洲,还远达欧洲。 元大德年间,来广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个以上,航路已远抵欧洲、非洲。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从广东可以去往非洲东海岸和南欧的巴尔干地区,全球化的商品销售网络基本形成。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使得广东去往西欧的航线得到了开发。 清朝前期,广东去往中美洲的海路经常也有商船出没。鸦片战争时期,从广州到澳洲的海商路线已经开通。 这些海运路线,使得广东商帮的活动空间得到极大地拓展,形成了广东商帮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和市场空间,为中国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明清时期,由于广东海商出海贸易而开通了全球的航线,形成了贸易全球化的市场网络。 明清时期尽管朝廷多次实行海禁,但对广东却实行特殊政策。广东一直都是对外开放贸易之省,享受的政策待遇超过了江苏、浙江、福建三个海关。 广州也一直都是进出口贸易繁盛之地,超过了宁波、泉州等港口。 ![]() 近代广州 广东商人纷纷出海贸易,他们先是到东南亚各国经商,然后扩展到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如潮州海商林道乾,到过台湾、越南、泰国贸易,最后定居泰国,建立道乾港,继续扩展海外贸易。 潮州海商饶平人林凤,是嘉万年间著名的海商首领,万历二年(1574年)自澎湖到台湾经商,后又进入吕宋(今菲律宾)的马尼拉湾贸易,并建立居留地。 万历三年(1757年),广州--澳门--马尼拉--墨西哥新航线开辟,广东商人也纷纷横跨太平洋到拉丁美洲去经商贸易。 据光绪二十年(1894年)统计,有340多名广东商人到墨西哥贸易,并在那里定居成为华侨。 到了光绪末年,沿此航线到南美洲秘鲁等地经商的广东商人达到4万人之多。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2月22日(2月22日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生日),一艘载重360吨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The Empress of China)从纽约启航,渡过了大西洋,绕过好望角,通过印度洋,向着中国广州破浪前进。 那时,美国刚刚获得独立(1783年,北美英属殖民地终于脱离英国,正式独立),美国的一些人士急于要同远在万里以外的中国通商,担负这次具有历史意义通商的是一艘原在海军服役的帆船,改装后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 船长格林也是从海军中挑选出来的,他从国会获得了一张“海上通行证”。那时,由于海盗异常猖獗,因此为了保证安全,“中国皇后”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作为战船时的全部武器。 1784年2月22日(清乾隆四十九年),“中国皇后”号离开了纽约港,满载着人参、皮革、毛衣、胡椒、棉花以及铅等商品,驶往中国。一百五十天后,该船才望到了爪哇岛,此岛后来便成为对中国贸易的海上航道的“路标”。 这一年的8月下旬,“中国皇后”号终于到了当时作为中国海上门户之一的澳门,在这里取得了一张盖有清廷官印的“中国通行证”,获准进入珠江。 在一名中国引水员的带领下,经过一天的航行,抵达广州的黄埔港。 进港时,“中国皇后”号鸣礼炮十三响(代表当时美国的十三个州),其它停泊于港内的各国商船也鸣炮回礼。 格林船长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 四个月后,“中国皇后”号的货物已全部脱手,并采办了一大批茶叶(茶叶3024担,其中红茶2462担,绿茶562担)、瓷器、丝绸、象牙雕刻、漆器、桂皮、玉桂和绣金像等中国的特产,于1785年5月11日回到纽约,往返历时一年又两个月。 由于返航远,船的吨位小,“中国皇后”号此行的赢利不多(但也有人认为,这趟买卖利润高达3万多美元。在当时,这绝对是暴利。),但此次航行却开辟了中美之间的直接关系。 因此,此次航行以其特殊的意义,而载入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史册。 美国“中国皇后”号船首航广州贸易后,广东商人也拥往美国经商。 道光十七年(1837年)广州商人阿蒂特(Atit)到波士顿经商,并在那里定居,成为美籍华人。 嘉庆十一年(1806年),俄国的“希望”号和“湿瓦”号两舰船作环球航线,到达澳门和广州,使广州-俄罗斯的航线得以开通。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州--澳洲航线正式开通。 ![]() 直飞澳洲 咸丰年间,新会县商人阮国器“赴欧洲服贾”。 光绪中期,南海县商人简照南(原名简耀东,字肇章,照南为其号,今佛山禅城区人),置巨舶往来日本、暹罗、安南,远及欧、美各大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到香港,发起集资创办南阳烟草公司,其分公司星罗棋布于南洋群岛诸国。 总之,明清时期,五大洲无不有粤人足迹。 ![]() 广东跨境电商 ![]() 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