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无数追逐权力的野心家梦寐以求的境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达到这一顶峰的,无不是经天纬地之才。而秦朝那位赫赫有名、辅佐始皇帝扫平六合的丞相李斯,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权倾朝野,富贵至极,甚至连传国玉玺上的字都出自他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盖天下”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令人不寒而栗,死法之惨,史书不忍细记,被后世称为“惨绝人寰”**。 何其讽刺!这位亲手参与制定了大秦严酷律法、将无数人送上断头台的“法家巨擘”,最终却死在了他自己参与打造的酷刑之下。从掌控帝国的“仓鼠”,到厕所里被腰斩的“死老鼠”,李斯的人生,是一场令人唏嘘的悲歌,更是被他自己扭曲的价值观导向的炼狱。 要理解李斯的悲剧,就必须回到他的起点,回到那个影响了他一生的**“老鼠哲学”**。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吏,掌管文书。日子清贫,前途渺茫。直到有一天,他偶然观察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老鼠:厕所里的老鼠,整日在污秽中苟且偷生,见到人或狗就惊慌逃窜;而粮仓里的老鼠,却能大摇大摆地享受堆积如山的粮食,对来往的人毫不在意。这一幕,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李斯的心灵。他猛然惊醒:“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如同这老鼠一般,只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这番感悟,听起来似乎只是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但在李斯心中,却演变成了一种极端的人生观:**地位卑贱是最大的耻辱,贫穷是最大的悲哀!**为了摆脱“厕中之鼠”的卑贱,他决心去追逐“仓中之鼠”的富贵。他辞去小吏,跋山涉水前往齐国稷下学宫,拜在大儒荀子门下,学习治世之道,尤其是那冷酷实用的“帝王之术”。在那里,他遇到了才华横溢的同门韩非。然而,正是这份对功名利禄近乎偏执的渴望,为他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学成之后,李斯审时度势,认为当时衰弱的楚国是“厕所”,而蒸蒸日上、野心勃勃的秦国才是“粮仓”。于是,他毅然奔向秦国,向相国吕不韦毛遂自荐。凭借过人的口才和深邃的权谋之术,李斯很快引起了秦王政的注意。 李斯向秦王政献上了“吞并六国”的大战略,直言秦国统一天下已是“万世难逢之机”。他不仅提出军事上的进取,更建议秦王运用财物和离间计,去瓦解六国的君臣关系。这阴狠毒辣的计策正中秦王下怀,李斯也因此平步青云,从郎官升为长史,再到客卿。 秦王政十年,韩国为了拖延秦国进攻,派出水利专家郑国修建水渠,意图“疲秦”。此事暴露后,秦国宗室大臣群情激愤,力主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李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这篇雄文以磅礴的气势、无可辩驳的逻辑,论述了秦国依靠客卿强大的历史,最终打动了秦王政,废除了逐客令。此役,不仅保住了李斯的地位,更让他成为了所有外来官员的领袖,为他日后问鼎丞相奠定了基础。 《谏逐客书》展现了李斯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然而,在他追求“仓中之鼠”生活的道路上,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不被威胁,他露出了**“狠”的一面。当他的同门韩非来到秦国,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秦王政的欣赏时,李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史书记载,李斯与姚贾嫉妒韩非,向秦王进谗言:“韩非是韩国宗室,最终会为韩国效力。不如给他治罪杀了他,免留后患。”秦王采纳了建议,李斯更是直接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逼迫这位昔日同窗饮鸩自尽。亲手扼杀比自己更有才华的同门好友,这无疑是李斯追逐权力的道路上,一次冷血至极的“毒”**行。为了不回到他深恶痛绝的“卑贱”境地,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他人。 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国势如破竹,最终于公元前221年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李斯功居首位,顺理成章地从廷尉升任为丞相,位列三公之首,真正实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梦想。 作为大秦帝国的开国丞相,李斯主导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他坚持郡县制,粉碎了分封制的复辟企图;他统一文字,小篆成为官方书写体系,李斯本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书法家”;他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这些制度建设,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和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功劳之大,彪炳史册。 为了让子孙后代也能永享富贵,避免重蹈“厕中之鼠”的覆辙,李斯不遗余力地巩固家族地位。他的儿子李由成为三川郡守,女儿们嫁给秦国的公子,儿子们娶了秦国的公主。李斯家中门庭若市,百官毕至,车马盈门。在一次为儿子举办的宴会上,望着门外如织的车马,李斯却发出了一声叹息:“唉!我听说事物发展到了极致就会衰落。我本是上蔡的平民百姓,皇上抬举我到如此高位。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更高,富贵已到极点。但事物到了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归宿何方啊!”这短暂的清醒,预示着他即将走向深渊,但根植于内心的对“卑贱”的恐惧,最终还是会主导他的选择。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重,驾崩于沙丘平台。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这意味着传位于扶苏。然而,负责管理皇帝玉玺和诏书的宦官赵高,却暗中扣下了遗诏。野心勃勃的赵高,盯上了才能平庸、易于控制的胡亥,企图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 要实现这个惊天阴谋,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配合。赵高找到了李斯,一番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他深知李斯害怕失去权势,便挑拨说:“扶苏刚毅,蒙恬又是他的亲信,如果扶苏即位,必然重用蒙恬为丞相,您还能安享通侯的地位告老还乡吗?” 李斯最初是拒绝的,他痛斥赵高这是“亡国之言”。他知道,篡改遗诏是彻头彻尾的**“浪”行(此处并非男女情爱之浪,而是指僭越礼制、颠倒伦常、铤而走险的行为),是自毁长城的罪恶。然而,当赵高步步紧逼,用“安危未可知”、“圣人不会墨守成规”、“不早做决定必然后悔”等说辞击溃他心理防线,尤其是触及他最害怕的“失势”、“卑贱”时,李斯动摇了。那个深埋心底的“老鼠哲学”,那个对失去现有地位、荣华富贵的极度恐惧,最终战胜了他的理智和原则。他仰天长叹:“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何处将寄托我的命运呢?”在赵高的“毒”**计和威胁下,李斯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致命的决定——参与了沙丘之变,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拥立胡亥为帝。 这场政变,让李斯保住了丞相的宝座,但代价却是亲手葬送了秦朝最有希望的继承人,并将一个昏庸残暴的君主送上了皇位。他以为自己能继续掌控朝政,成为幕后的**“狠”角色,却没料到,他亲手扶植的胡亥,以及那个比他更“毒”、更“狠”**的赵高,很快就会将他吞噬。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完全暴露了其残暴和无能的本性。他沉溺于声色犬马,大肆修建阿房宫,施政比秦始皇更加苛刻残忍,弄得民怨沸腾。而赵高则凭借对胡亥的掌控,一步步攫取更大的权力,成为实质上的独裁者。他劝说胡亥深居简出,不再上朝,自己则把持朝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开始大肆铲除异己。 李斯此时发现,自己引狼入室了。他试图向秦二世进谏,劝他体恤民情,停止暴政。但赵高早已堵塞了李斯觐见的通道,并且故意在秦二世纵情享乐时,派人通知李斯前来奏事。如此再三,秦二世对屡屡打扰他寻欢作乐的李斯大为不满。赵高趁机添油加醋,污蔑李斯身居高位仍不满足,意图谋反,甚至诬陷李斯的儿子李由(当时正率军在前线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与起义军勾结。 秦二世偏听偏信,龙颜大怒。他命令赵高彻查李斯父子。李斯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写下奏书弹劾赵高,指其为篡国的奸臣。然而,这封奏书却被赵高扣下,未能送达秦二世手中。更可悲的是,秦二世反而将审理李斯一案的重任交给了赵高。 ![]() 落入赵高之手的李斯,迎来了他人生的终点站——冰冷黑暗的狱牢。在这里,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赵高派人对李斯施以酷刑,榜掠千余。曾经掌控大秦律法、主张严刑峻法的李斯,在皮开肉绽、痛彻心扉的折磨下,最终承受不住,被迫承认了赵高强加给他的“谋反”罪名。 即便如此,李斯在狱中仍心存一丝幻想。他写下了著名的《狱中上书》,洋洋洒洒,历数自己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赫赫功绩,称之为自己的“七条大罪”,试图以此打动秦二世,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他或许还幻想着,凭借自己的才能,皇帝会网开一面,或许仅仅是贬谪,或许还能保留性命。他太相信自己的重要性了。然而,赵高早已铁了心要置他于死地,怎会允许这封可能挽回他命运的奏书送达天听?李斯的最后一搏,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 秦二世二年七月,赵高伪造圣旨,判处李斯**“具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所谓的“五刑”,根据史书记载,并非简单的五种惩罚叠加,而是一套极致残忍、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组合:先是在脸上刺字(黥),割去鼻子(劓),砍断左右脚趾(刖),然后用鞭笞致死,枭首(砍头悬挂),最后甚至要将尸体剁成肉酱(菹)!而李斯所受的,是执行部分五刑后,再被腰斩。 ![]()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在咸阳闹市,曾经位高权重的丞相,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项一项地施加着极刑。割鼻、断趾……每一次行刑,都是对肉体和精神的极致摧残。最终,在剧痛和绝望中,他被拦腰斩断!血流满地,内脏外溢,痛苦哀嚎响彻刑场,其状之惨烈,闻者无不胆寒,观者无不掩面。这,就是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最终的结局。 更令人心寒的是,按照秦朝的酷法,他不仅自己受此极刑,连同他的父亲、兄弟、姐妹、子女等,都被夷灭三族,满门抄斩!那个他拼尽一生、不惜代价也要守护的家族富贵,在他身死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这位七十三岁的老者,白发苍苍,已是五刑加身、残缺不全。他回头,对陪他一同赴死的排行中间的儿子说出了那句撕心裂肺、感人至深的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这又怎么能办得到呢!) ![]() 这一刻,曾经雄心勃勃、追求极致富贵的李斯,终于在死亡面前顿悟了人生的真谛。他所留恋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滔天权势,而是故乡门外,父子牵狗,追逐狡兔那份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那个被他鄙夷、急欲摆脱的“卑贱”起点,此刻却成了他生命尽头最渴望、最不可及的温暖回忆。他的人生,从追逐“仓鼠”开始,却在**“厕鼠”**的起点画下了血腥的句号。父子抱头痛哭,留下了历史长河中最悲凉的一幕。 李斯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李斯被杀,是压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正是需要有能力的政治家坐镇中枢,调动资源,协调各方,指挥军队平叛的关键时刻。李斯虽然晚节不保,但在治国理政方面,他的能力和经验在当时的秦朝高层无人能及。而赵高擅长的只是权术斗争和谄媚逢迎。随着李斯和另一位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忠臣的被杀,秦朝中央彻底失去了有能力的管理者,政务停摆,后勤断绝,前线的秦军失去了支援,成为了无根之水。那位在巨鹿之战中与项羽血战的秦将章邯,后来向咸阳求援,派去的长史司马欣非但没要来援兵,反倒被赵高追杀,最终章邯被迫投降项羽。大秦帝国赖以维系的中央统治机构,就这样在内斗和残杀中土崩瓦解。 ![]() 仅仅在李斯被杀后的短短数月内,秦朝就走向了灭亡。李斯的悲剧,是他自身扭曲价值观和对权力病态追逐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低估了赵高的**“毒辣”**,站错了队、押错了宝的凄凉注脚。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权术法则。他倾尽一生爬上权力巅峰,最终却以一种最屈辱、最血腥、最毛骨悚然的方式,证明了极致的富贵和权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善终。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叹息和警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