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县体育志之十丨第三章 第三节 学校体育之三学校体育设施

 界首柴大官人 2025-05-22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三、学校体育设施

界首县解放前的学校体育设施,界中(国立廿一中分校有一块简单的场地。界首一小学校东北军为其辟有一个运动场地外,其余学校几乎是一无场地,二无器材,根本无从谈起体育运动的开展。

1947年,全市各学校仅有二篮球架,均为木质,没油漆,因年久修,木松动,篮板歪斜,实属破烂不堪。这两篮球架一是国立廿一中的,双腿立式;一是界首一小学校的,为蝇拍式。全县没有一块标准式的田径运动场地。各学校的体育运动器材也是寥寥无几,种类亦极单调。

图片

1953年前后,界首县团委刘伦峰主持体育工作时,曾主办全县学生运动会,因学校的田径运动场地尚未修建完缮,不得不在沙河河滩的沙砾中进行跳高、跳远和短跑项目的比赛。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以后,界首县的教育事业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学校与入校学生激增,党和政府把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兼优提到了议事日程,积极帮助各学校培养、配备体育教师,调拨土地辟为学校运动场,投资购买体育运动器材,使全县中、小学校体育运动有了大发展。1956年和界首师范学校均开拓了300公尺的田径跑道,增设了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沙坑等,购置和装配了秋千,双杠、单杠、鞍马、垫子、吊球、铅球、足球、乒乓球、铁饼、标枪等活动器材,使学校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景象。

全县城乡其它中、小学校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也都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的期间,有的学校体育场被破坏,或另作别用(修建校舍、改为耕地),体育器材遭到严重损失,体育运动停滞不前。1979年以后,在党的正确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体育工作得到恢复,运动场地和活动器材逐步修建和添置,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恢复和发展。据1983年统计,全县共建有小运动场(田径场、跑道)7(师范学校1个、各中学校6)、篮球场地38(师范学校 5个。各中学校19个、小学校14)、排球场4(师范2个、中、小学校各1),铁质篮球架20(界首一中6、师范学校5。其它城、乡中学校都设有篮球场地,球架均为铁质、木质两种。

界首一中、界首二中和界首师范1982年先后开辟的350公尺和300公尺的半形土质跑道,基本上可供承办县级田径运动会使用。

待续……

资料来源:界首县体育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