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个词叫“社稷江山”,何为“社”?土地祭祀的含义;何为“稷”?百谷之神的含义。“社稷”其实代表的是土地和粮食这两样东西,它表达的是农业文明的生存基础,而不是表达国家政体的特定形态。可在中国,“江山社稷”就有了国家的含义,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家”二字中,“国”只是“家”的放大,土地与粮食,家有之,国才有,对任何人来说,家有都比国有更重要。 所以中国最显摆的词汇都是跟家族有关的。比如“光宗耀祖”“光大门楣”,说你做了一件事使得你很了不起,很光耀,光耀谁?不是光耀国家,而是光耀祖宗。所以中国人把家族看得极重。 大家再来看,就连国的权力结构,也是家的翻版。我们把最高一层的天子,叫作君父,他是全民的父;往下是皇太子,地位和诸侯齐平;皇长孙地位和大夫齐平;皇重长孙地位和士齐平;皇玄长孙地位和庶民齐平。大家仔细读这句话,它在讲什么,它讲贵族血缘结构等同于社会地位结构与宗法权力结构,就是你在血缘层级中的地位标志着你的社会阶级地位。 血缘关系在我们中国是如此的重要,请问到底是为什么?这就是儒学的精髓所在。 孔子文化学说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孔子文化顽强收束力来自何方?用一句话总结:孔子用人类最原始的血缘社会纽带,来整顿超血缘、失稳定的文明社会结构,这就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与力道所在。 中国的血缘世系文化观念一直保留倒近现代。它在初周时期以礼制文化的形态张扬开来,随后孔子又把这个远古时代的血缘生存结构条理化。大家知道人类从氏族联盟,这叫部落;部落之间再联盟,这叫部落联盟;然后部落联盟再往上合并,这就是国家的雏形;这种不断扩张的联系过程是个什么意味?是一个血缘结构逐步被稀释、被冲淡的过程。随着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化,随着社会族群越来越叠加化,文明社会的结构纽带就会越来越松懈,亦即血亲族群原有的内构张力就会逐渐消失,社会运动至此倾向于紊乱化。孔子用最原始的血缘纽带,重新解释和编织超血缘社会结构,从而造成农耕文明社会体制的极度稳定。 反观古希腊是个什么局面?其地理物候条件不利于开展农业文明,却特别适宜于沿着地中海周边从事商贸活动。一旦普遍经商,每一个人必须脱离血缘家族的束缚,变成个性化的自由单子,因为携家带口是无法远途经商的。于是他们不得不建立以神祇和法律为人际关系之中介的锲约社会系统。再看印度文化是什么?它是用血缘组织来烘托宗教,让宗教强化血缘,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文化是宗教居前,血缘其次,法律殿后;古希腊文化是法律领先,宗教居中,血缘近乎消解;中国文化是血缘家族居先起奠基作用,法律居中起辅导作用,神祇居后起统合作用。所以中国的法律叫宗法制度,中国的神灵都是曾经的活人。 中国是直接接续动物血缘以及原始人类血缘系统,然后直接在此系统上建立自己的超血缘文明社会结构,所以它跟动物社会一脉相承,其间没有任何断裂。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农业文化结构以及孔子思想体系,是动物亲缘社会和人类氏族社会之原始文化的直接延续。它不像古希腊文化得逐步打掉动物血缘结构和人类氏族结构,重新缔造一个锲约社会关系。它也不像印度文化得缔造一系列强有力的神灵,这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借以固化种姓阶层。 那么血缘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怎样表现的呢?孔子很准确地把它阐释为“爱有差等”。什么意思?就是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发现,所有动物都生活在生物社会群团之中。社会生物学家发现所有动物的情感,它们的爱的分布状况是有差别的,是跟其血缘亲疏级别或曰亲缘关系指数保持对等的。比如,父母爱儿女是最强烈的,兄弟姐妹之间其次。严格地讲,父母跟儿女只有50%的基因同型率。而兄弟姐妹之间,基因同型率也是50%,那么,为什么父母爱儿女远大于儿女爱父母,也远大于兄弟姐妹之间相爱的程度呢?是因为爱的施加只有达成这种不对称位阶的匹配关系,也就是只有父母爱儿女的心偏重一些,物种才能得以传承。 因为,任何后生动物的幼崽必须得到长辈的格外呵护,否则它活不下来。于是,在情感上父母对儿女投放的比例最重,而后就是儿女之间,即兄弟姐妹之间感情其次,然后才是堂兄表弟,再下来才是其他远亲和外人。再这样的一个情感梯度系统之中,爱当然是有差别的。 然后孔子把“爱有差等”进一步延展,叫作“礼有尊卑”。我先讲一下“礼”,我前面提起过,周公旦制礼作乐,什么叫“礼”?中国古代文献上形容“礼”只用五个字,谓之“尊尊而亲亲”。所谓“尊尊”,就是“尊重有尊为者”;所谓“亲亲”,就是“亲爱有亲缘关系者”,这就是礼制的实质内涵。随着物种进化,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长幼序列之差别;再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阶级差别,于是你才得显示“尊尊”—即“尊重有尊位者”。 所以你要问我,要理解孔子学说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什么,是“爱有差等”,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什么,是“礼、仁、恕、知、孝、忠”,最重要的八个字是什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血缘结构是不可变易、不可克服的。比如你再能干,你也不能把你父亲变成你儿子。你再父亲面前永远是儿子,这个关系是铁定的,是先天配位的,这叫“尊尊”,这叫“尊卑有序”,它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孔子学说按照血缘结构建立了符合人伦、符合人性、符合生物性本质的“爱有差等,礼有尊卑”。 不难看出,中国的礼制文化,是动物血缘生存结构的人世间翻版,或者说是动物血缘生存结构的理性化表达,我们把这种“尊尊而亲亲”的血缘有序结构的文化反映形态叫作“礼制”。孔子把周公的礼制实操变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东西叫儒学。这就是儒学的思想核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宗法关系。 孔子把周公旦的礼制理论化、伦理化、系统化,比如三纲、五常、五伦等。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全是血缘关系或泛血缘关系。所谓“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它同样都是在宗法关系中、血缘关系中讲述的。所谓“五伦”是指“群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前四者大都是血缘关系或血缘传续纽带,后者最终还要被纳入泛血缘结构之中。 我们继续看,宗法讲究的全是血缘结构,谓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君恩臣忠”等等。“礼、仁、恕、知、孝、忠”六个字中,上篇我们讲了前四个字,接下来我们讲,“孝”和“忠”,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被总结为“以孝治天下”?是因为“孝”表达的是血缘结构。由于孔子最终要把整个社会编排成一个“泛血缘大家庭”,因此“忠君”就相当于“孝父”,所以“忠”和“孝”是以血缘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忠孝文化”的来源。“孝”为什么比“忠”更重要?是因为只有“孝”的血缘结构建立起来,“忠”这个问题才具有了可以讨论的基础。 因此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念是很奇怪的。大家先听“国家”这个词,“国”只不过是“家”的放大。请注意西方“国家”词义跟我们中国这个词的含义完全不同,没有任何血缘成分或者家族成分在里面。西语中用三个单词表示“国”或“国家”:第一,nation,它的含义是民族;第二,country,它的含义是地理范围;第三个词是state,它的含义是政府机构和社会机构。这三个用来形容国家的词项,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指向血缘关系,须知“民族”是一个文化学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血缘重于婚姻,女性婚姻重于血缘。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男人,他最重要的是在家族中的血缘地位,夫妻关系反倒显得无关紧要,妻子只不过是一件衬衣,随时可以换掉,可以休掉。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婚姻关系重于血缘。为什么?因为女人必须嫁出去,嫁到别人家去,叫“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所以女儿是不进入自己家谱,她得跟着男人,跟着丈夫的家谱传承。所以中国古代,女性出嫁以后的婚姻关系才是她的社会地位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女性古代必须生儿子,如果她不生儿子,她永远进不了家谱,她在夫家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那孔子他老人家到底如何实现全民血缘统治的呢? “五服”不知道大家听过没,参加葬礼的时候,现代式的“五服”大家应该见过,就是有些人要披麻戴孝,有些人只带头巾,有些人只系个白绳,等等。在古代,根据家族血缘关系所穿着的五种丧服,叫做“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当然不同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叫法。 现代的“五服”也指血缘关系,学界把五服排列起来,它的中心由本人夫妻核心出发,往上,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往下,是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曾孙曾孙媳、玄孙玄孙媳,加中心也是五;往右,是兄弟夫妇、堂兄弟夫妇,再从兄弟夫妇、族兄弟夫妇;往左,是姐妹、堂姐妹、再从姐妹、族姐妹。在这个结构系统中,我们假定,一个方块里只有五个人,一个小核心家庭只有五个人,你把这几十个方块计算完,总共至少200多人。然后每一个小方块再建立这样一系五服结构,大家想想是不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亲戚关系。 我举一个例子。中文里形容亲戚的名词数量竟达300多种,现在很少有人能把这些名词搞清楚,而西方文字中形容亲戚的名词一般只有70余种。比如英语中“uncle”这个单词,它代表中文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这五种关系,英文只用uncle这一个词就足够了。所以孟子说什么叫“仁”,在血缘结构中建立互爱互助关系就是“仁”。 而且在中国,社会结构虽然逐步超血缘发展,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却把一切人际关系泛血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所有人带自己的孩子出门,看见跟你同龄的人,就让孩子叫叔叔阿姨。其实他们既不是孩子的叔,也不是孩子的姨;见到年龄更长的人就叫爷爷奶奶,其实他们既不是孩子的爷,也不是孩子的奶;同龄人开口就兄、弟、姐、妹相称,尽管他们之间其实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示好于人的方式,自古以来不外乎义结金兰、拜把兄弟;这些东西都是泛血缘文化的体现,也就是在社会活动中倾向于把非血缘人际关系一律扩展为血缘亲族关系。 所以你会在孔孟的书中见到种种泛血缘语境的表述,比如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再比如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我赡养自家老人,也关照其他孩子,因为所有国人都是同一血脉。将这种虚拟的血缘联系刻意扩展,无边泛化,就构成整个华夏民族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结构,此谓之“泛血缘”观念。 再往下是“拟血缘”,也就是把血缘联系推及宇宙万物,说我们人类跟宇宙万物都有血缘关系。我举例子,比如在《孟子》中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说,亲近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人,接着就会仁爱人民,因为人民也跟你有泛血缘的亲族关系,你有了泛血缘式的仁爱之心,则你最终对宇宙万物都会有亲爱之感,因为万物也跟你有某种可比拟为血缘关系的亲情联系。二程中的程颢说过一句话:“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他说“仁”这个东西本来是“事亲”之用的,但实际上人与天地万物构成一体,尽可视同亲缘而不见外。他把血缘关系拟化到整个自然界中去了。王阳明说:“夫仁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他说“仁者”是什么?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跟我是一体存在。 至此,孔子通过,血缘、泛血缘、拟血缘关系,形成了一整套宗法世界观。其中心是“自我”;然后是“血缘宗族”;再外面一圈是“泛血缘国家”,也就是华夏国民都是我的血亲;最外一圈是“拟血缘万物”,也就是自然界都跟我是同类;从而达成人生观、社会观乃至宇宙观的统一。 儒家学说至此终于将中国整个世界观的核心基础全部奠定。朱熹曾经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如果老天爷不降生孔子,人类就会长期处在非文明的黑暗之中。 这就是儒家学说的分量所在。说到底,儒学是一个紧密而庞大的世界观体系,保罗万象,无所不能。它根本用不着鬼神,它根本用不着神学存在。所以孔子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所以中国文化跟宗教无关,但你不能说中国文化没有宗教。它用不着脱离人类自身血缘关系的超拔之神,它只要在自己的血缘祖先里设定神位,就足以建构完整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这就是远古中国“无神文化”以及“人文关怀”等独到观念的来源。 “人文”这个词在过去是相对于“神权”而言的。所以,说中国自古就是人文主义文化,其实是因为它的农业生存结构完好地保留了血缘纽带,然后儒家学说又把这种血缘关系普泛化、根基化,从而使得“神”根本没有立足之点。而且它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沟通至深,缠绵无尽,既温情脉脉,又纠葛连连。 中国古代一切人际关系都被置于血缘结构之中,而血缘结构是你的天性,是你的动物性的表达,你的动物性,你的天性就是“爱有差等”的。我按照这个“爱有差等”建立尊卑结构,你的爷爷一定比父亲位高而尊贵,父亲一定比儿子位高而尊贵,儿孙处于血缘序列的卑下层级,这是必然的。所以它是发乎情合乎理,谓之“发乎情,止乎礼”,也就是说它既合情又合礼制,故而它极为稳固。 由此造成中国社会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养儿而无尽头。大家知道西方人即便是百万富翁,孩子养到18岁就不再管他,上大学他得自己去贷款交学费。中国即使是清贫之家,养孩子都是个没完没了的过程,不仅成年后的学费家长得替子女一交到底,连结婚、买房、买车你都得管,甚至儿子的儿子你都得帮着抚养,这种养儿没有尽头的情形,实际上是原始血亲社会文化的继续表达。第二,往来无契约。比如你向你的朋友借钱,你朋友说,你要给我打个欠条,你会立刻翻脸,我们之间的友谊竟然还用打欠条,你是在侮辱我们的友谊。所以,我们中国人认为,契约关系是对血缘关系的侮辱和不信任。第三,认人不认理。只要相互之间有血缘关系就必须加以偏袒,无论他做错了什么事,先包庇下来再说,不然你在家族里根本无法立足。 而且,中国社会极端的容忍、温情、恋家、孝敬,中国社会堪称温情脉脉,人际关系非常粘滞,人们很难从理性上把人际关系、血缘关系拨开。它的这一面,恰恰就是另一面的来源,那就是懦弱、奴性、私德、虚伪。 大家想,在远古社会,或者在中古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血缘群团中,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家族。一个青年人,安敢有任何脱轨的行为?你没有丝毫挪动的余地,因为整个家族都在制约你,调教你,压迫你,这使得禁锢在其中的个体只能表现得极为懦弱、极为容忍,久而久之奴性就养成了,长辈说的话你是一点都不能提出异议的,更不能反抗,因为“爱有差等,礼有尊卑”。由于人们处在血缘结构的强大压迫之下,所以任何超血缘情愫的表达,任何超亲族社群的感受,都一概无从发生,一切批评之意、反抗之意,都被压抑摧毁于萌芽状态之中,结果导致人们不得不以极端虚伪的方式来应付内外各种社会际遇。 由此也缔造了人治、集权、自闭和内斗。试问,在血缘结构中,你敢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你敢讲自由民主吗?你敢说你的父亲是暴君吗?你敢说君父皇权不仁慈吗?所以,它一定是一个人治结构,然后泛化开来,它也一定只能建立一个全社会的集权结构。借用鲁迅的讥讽:“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换言之,集权状态是血缘文化延展开来的必然表达。 对于前面所讲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我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儒家学说就是用最原始、最底层、最稳定的人类血缘结构,维系和重组超血缘社会紊乱结构的秩序,从而形成了僵化固守的思想维稳体系和社会结构纽带。由于越原始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因此,孔子的学说以最原始的血缘形态构成最强韧的人伦学说体系,并达成时所罕见的超稳定社会成效。 大家想想,为什么中国社会成为世界上把血缘结构维系得最稳固、最长久的一个范例?为什么唯独它会形成别具一格的儒家宗法礼教文化?是因为中国社会,我在前面讲课就讲过,它是最典型、最存粹、最老成的农业文明体系。人类的农业文明,就发生在氏族部落时代,就发生在血缘社会时代。而在每一亩地上,大家必须协同起来,精耕细作,方得温饱。这是农业文明的基本特点。而血缘族群结构,是构成这个稳定协作的最现成又最有利的方式。再加上地理条件和农业生态的封闭格局,造成血缘文化的一脉延续,中间没有断点。 而在古希腊,由于它的自然物候条件不足以在人口暴涨的时候,以农业文明方式维系族群生存,而它借助地中海的狭小海道,可以进行物资交换,可以在北非尼罗河流域和中东两河流域换取粮食,商业活动在农业结构不能维系的基础上过早爆发。而商业结构无法以血缘族群方式履行,于是早在荷马时代,也就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它的血缘人际联系就被打散。到公元前6世纪,它的血缘社群结构几近消失,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已经离开希腊原住地,而散步在整个环地中海周边。因此,他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自由单子,各人之间已经没有血缘联络。于是,他们得造出“神”来,作为人类维系自身社会关系的中介。由此,它的神学得以发展、法理契约得以发展、哲科理念得以发展,它的城邦政治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革。 他们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以“神”为最高中介,以“法”为社会纽带的制衡结构?是因为血缘联络消失,人际关系不通过契约协商的方式就无法维系。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西方的这个思想体系,它是生存结构的产物,就像中国的血缘家族宗法体系和忠孝体系,它也不是某人一时冲动凭空缔造的文化观念,而是农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所达成的生存结构之下不同,自发产生的不同文化构型。由此就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关于“人民”的概念,这就是“家人”和“公民”的区别。 孔子的观念,让经典的农业型社会稳定的、发展的生存了几千年,可是到现在,这套观念好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这也是近代,很多名人都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说法的原因。虽然现在我们国家是农业型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期,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文化来支撑文明的发展,但孔子的儒学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无论下一届是何种文明,它都要建构在儒学之上,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