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竹”部的六个汉字:“籓、䉛【竹奥】、籔、箅、【竹禾肖】、䈰”。这六个字,在现代汉语均不是常用字,沿《说文解字》字序了解即可。 1、籓。读音有三个: (一)fā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籓,大箕也。从竹,潘声。一曰蔽也。”形声字。本义是簸箕。 ![]() 竹制簸箕 此外又用同“藩”,即《说文》所说“一曰蔽也。”即篱笆;屏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艸部》曰:'藩,屏也。’《尸部》曰:'屏,蔽也。’是则籓与藩音义相同。”《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有一家踞路南,籓门竹径,清楚可爱。” ![]() 篱笆小径 (二)bān。读音出自《集韵》。同“766课所讲说文部首字bān”。指有柄的畚箕一类的器具。《集韵·桓韵》:“ban,《说文》:'箕属,所以推弃之器也。官溥说。’吕静作籓。” (三)pān。读音出自《字汇》。姓。《字汇·竹部》:“籓,姓也。” 籓的小篆写法如图: ![]() 籓的小篆写法 2、䉛。读音有两个: (一)yù。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䉛,漉米籔也。从竹,奥声。”形声字。本义是淘米的竹器。 ![]() 筲箕 《急就篇》:“【竹+屯】篅箯筥䉛箅篝。”颜师古注:“䉛,炊之漉米箕也。”元王祯《农书》卷十五:“今人亦呼饭箕为䈰箕,南曰䉛,北曰䈰;南方用竹,北方用柳,皆漉米器, 或盛飯,所以供造酒食,农家所先。南北名制不同,而其用则一。“ (二)ǎo。读音出自《集韵》。移蚕器具。《集韵·晧韵》:”䉛,移蚕具。” 䉛的小篆写法如图: ![]() 䉛的小篆写法 3、籔。读音有两个: (一)sǒu。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籔,炊䉛也。从竹,數声。”形声字。本义是淘米的竹器。 ![]() 炊䉛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漉米具也,既浚干,则可炊矣。故名炊䉛……即今之溲箕也。”《广韵·厚韵》:“籔,漉米器也。” (二)shǔ。读音出自《广韵》。古量名。十六斗。《玉篇·竹部》:“籔,十六斗曰籔。”《仪礼·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籔。”又:“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籔的小篆写法如图: ![]() 籔的小篆写法 4、箅。读b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箅,蔽也。所以蔽甑底。从竹,畀声。”形声字。本义是蒸锅中的竹屉。后指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如:竹箅子;铁箅子;炉箅子。 ![]() 竹箅子 《玉篇·竹部》:“箅,甑箅也。”《淮南子·说山》:“弊箅甑瓾,在袇茵之上,虽食者不搏。”破旧的竹箅和甑带,就是放在华贵的毡褥上,贪婪的人见了也不会去夺取。 箅的小篆写法如图: ![]() 箅的小篆写法 5、【竹禾肖】。读shā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饭筥也。受五升。从竹,稍声。秦谓筥曰。”形声字。本义是筲箕。后作“筲”。 ![]() 大小不等的筲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方言》曰:'【竹+旅】,饭筥也。南楚谓之筲。’郭曰:'盛【食弁】筥也。’按:【竹+旅】即筥字,筲即字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此与下文'䈰’疑本一字,古皆但作筲。” 【竹禾肖】的小篆写法如图: ![]() 【竹禾肖】的小篆写法 6、䈰。读shā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䈰,陈留谓饭帚曰䈰。从竹,捎声。一曰饭器。容五升。一曰宋、魏谓箸筩为䈰。”形声字。本义有三: 本义一:用竹丝做成的刷锅用具。即饭帚。也称炊帚。 ![]() 炊帚 本义之二:用“”。古代盛饭的竹器。即今之“筲箕”。见上一字解说。 本义之三:盛筷子的器具。俗称“筷笼”或“筷篓”。南方又称“箸筒”。 ![]() 筷笼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箸筩者,所以盛饭攲之筩也。”《广雅·释器》:“筲,箸筩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䈰与筲通。箸筩谓之筲,犹刀室谓之削也。” 䈰的小篆写法如图: ![]() 䈰的小篆写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