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端午味(外一章) ![]() ◎骈国华 浓郁的端午味道 传统的端午节踏着暖阳的脚步走进五月了。 端午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屈原的。屈原满怀愤懑,以身殉国于汨罗江,深得人们的同情和敬仰。千百年来,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屈原,形成习俗,传承至今。历代文人墨客更是浓墨重彩,将其入诗入画,使端午节的意味更加浓郁。 端午吃粽子,最普遍,味最浓。“渚闹鱼歌响,风和解粽香”。“不独盘中见卢桔,时于粽里得杨梅”从这些反应渔家过端午节的诗句中,我们似乎闻到了风中传来的远古的粽香,看到了南方渔民们吃杨梅粽子的快乐心情。端午节吃粽子,当初只是单纯为了纪念屈原。后来,因为“粽”与“中”谐音,吃粽子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所扩大,成为人们期盼中彩、中举、中奖、图吉利的象征。至今,许多人家孩子中考、高考时都包粽子吃,就是希望讨个好彩头。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悲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劲渡,哀叫楚山裂”。苏东坡这首五言律诗把楚人投粽子于沧江,祭奠屈原的悲壮场面描绘的动人心魄。关于投食,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奉食屈原;另一说是饲喂鱼鳖,保全屈原遗体。 赛龙舟是端午节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升,两舟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唐朝诗人张建封的《竟渡歌》寥寥数笔,将赛龙舟的场面描写的高潮迭起,如火如荼。你看,河岸边香烛缭绕,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河心里,龙舟竞渡,争先恐后,劈波斩浪,你追我赶,,龙舟上采挂(彩旗、彩球之类)五光十色,光晕如彩虹贯江,这情景,让人过目难忘,与当今的赛龙舟的情景,何其相似! “碧艾菖蒲处处忙,谁家共儿女,庆端阳。”端午时近夏至,天气逐渐炎热,疫病也逐渐增多。艾草菖蒲可以驱疫防病。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头窗台都会插悬艾草和菖蒲。《清嘉录》中就有民间人家在端午节这天“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门户,皆以却鬼”的记载。“重五山村好,榴花或已繁,粽包分两鬓,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鸁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陆游将平民百姓的端午习俗和愉悦心情描绘的恬淡祥和。 时光悠悠,岁月静好。又是一年端午至,习俗传承味更浓。 ![]()
清晨,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里,邂逅了一片丝瓜花。它们安静地开在一处废弃的小院中,周围是疯长的野蒿和乱七八糟的碎砖石,丝瓜的藤和叶几乎覆盖了满院杂草,开在杂草头上的丝瓜花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喇叭,在风中吹奏着花季的快乐。 这片丝瓜花随性而生,本来它们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两棵小苗,被野蒿挤压在低处。为争得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它们藤蔓节颈间的那一条条纤细卷曲的触须,犹如人的手指,紧紧抓住野蒿和杂草,一圈一圈的缠绕,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爬,终于把野蒿杂草踩在了脚下,让人感受到生命抗争的惊人力量。 这片丝瓜花出生在废弃小院中,这由不得它们自己。但怎样对待上苍的安排,却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它们选择了随遇而安,选择了乐观豁达。它们白天嗮太阳,夜里看星星,狂风吹来,只当炼筋骨;暴雨袭来,只当洗淋浴;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根越扎越深,叶越长越茂,藤越攀越高,花越开越旺,结出的丝瓜也会越来越多。大凡生命,莫不如此。 这片丝瓜花开在废弃小院的废墟里,不因无人欣赏而不芳,不与桃李争春,不与月季、玫瑰争艳,只是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在寻常的日子里活出了自己的风景。 不由联想到人。在这喧嚣的城市中,有些人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但他们就像这丝瓜花,不怨天尤人,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与任何人攀比,只是脚踏实地,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努力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风彩。也许,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