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详细介绍

 litianhe_001 2025-05-23
图片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多系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以下是系统性解析:

1. 分类与病因

(1) 1型糖尿病(T1DM

病因:自身免疫性(占90%):胰岛β细胞破坏,相关抗体阳性(如GADAIA2A)。  

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罕见。  

特点: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三多一少”典型症状)。  

胰岛素绝对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生存。  

(2) 2型糖尿病(T2DM

病因:胰岛素抵抗(肌肉、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  

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从代偿性高分泌到失代偿)。  

特点:占糖尿病90%以上,中老年多见,肥胖相关。  

起病隐匿,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口服药控制。  

(3) 妊娠糖尿病(GDM

定义:妊娠期首次发现的高血糖(产后多数恢复正常)。  

高危因素:肥胖、高龄妊娠、既往GDM史、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4) 特殊类型糖尿病

单基因糖尿病(如MODY、线粒体糖尿病)。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切除)。  

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导(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  

2. 诊断标准(WHO, 2023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 

1. 空腹血糖(FPG)≥7.0 mmol/L(≥8小时未进食)。 

2. OGTT 2小时血糖≥11.1 mmol/L。 

3. 随机血糖≥11.1 mmol/L + 典型症状(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4. HbA1c6.5%(需标准化方法检测,不适用于贫血或血红蛋白病)。 

注:无症状者需重复检测确认。 

妊娠糖尿病诊断采用75g OGTT(空腹≥5.1 mmol/L1小时≥10.0 mmol/L2小时≥8.5 mmol/L)。  

3. 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疲劳、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愈合延迟。  

(2) 急性并发症 

并发症

诱因

关键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胰岛素严重不足

T1DM常见)

高血糖(>13.9 mmol/L)、血酮↑、代谢性酸中毒(pH<7.3)、呼气烂苹果味

高渗高血糖状态

HHS

严重脱水(T2DM老年患者)

极高血糖(>33.3 mmol/L)、血浆渗透压>320 mOsm/L、无显著酮症 

低血糖 

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过量

血糖<3.9 mmol/L、心悸、冷汗、意识模糊

(3) 慢性并发症   

系统

病变

筛查方法

微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每年眼底检查

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糖尿病神经病变

10g尼龙丝触觉检查

大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卒中)

血脂、颈动脉超声

其他

糖尿病足

足部触诊、振动觉评估

4. 治疗与管理

(1) 治疗目标   

指标

一般控制目标

个体化调整

空腹血糖

4.4~7.2 mmol/L

老年/高风险患者可放宽

餐后2小时血糖

<10.0 mmol/L

妊娠期更严格(<6.7 mmol/L

HbA1c

<7.0%

年轻患者可<6.5%,老年患者<8.0%

(2) 非药物治疗

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低GI饮食(如地中海饮食)。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减重:超重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3) 降糖药物

药物类别

代表药物

作用机制

适用人群

双胍类

二甲双胍

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T2DM一线用药(无禁忌者)

SGLT2抑制剂

恩格列净、达格列净

促进尿糖排泄

合并心衰/肾病者

GLP1受体激动剂

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

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

肥胖T2DM,需减重者

胰岛素

基础/餐时胰岛素

直接补充胰岛素

T1DMT2DM晚期、妊娠期

注:T1DM患者需终身胰岛素治疗。 

(4) 新技术应用

持续血糖监测(CGM):实时监测血糖波动(如FreeStyle Libre)。胰岛素泵: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适用于T1DM或血糖波动大者)。  

5. 并发症预防

每年筛查: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足部神经评估。  

血压控制:<130/80 mmHgACEI/ARB优先用于肾病)。  

血脂管理:LDLC<2.6 mmol/L(合并ASCVD<1.8 mmol/L)。  

6. 特殊人群管理

(1) 妊娠糖尿病

治疗:首选胰岛素(不通过胎盘),禁用口服降糖药(除二甲双胍谨慎使用)。  

产后随访:6~12周复查OGTT,此后每3年筛查。 

(2) 儿童糖尿病

多为T1DM,需家庭血糖监测+胰岛素强化治疗。  

关注生长发育和心理支持。  

7. 最新进展

干细胞疗法:胰岛β细胞再生研究(临床试验阶段)。  

人工胰腺:闭环胰岛素输注系统(如Medtronic 780G)。  

总结

糖尿病需终身管理,早期诊断和综合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治疗核心包括: 

1. 血糖控制个体化(结合年龄、并发症风险)。 

2. 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营养师、眼科等)。 

3. 患者教育(自我监测、足部护理、低血糖应对)。 

提示:定期随访和达标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