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佩德:张湛与殷敬顺《列子》注合璧本源流考

 小夏ho78b993zg 2025-05-23
刘佩德:张湛与殷敬顺《列子》注合璧本源流考

内容摘要:張湛《列子注》與殷敬順《列子釋文》至少在南宋時就已經被合併刊刻流通,刊刻者以張湛《列子注》爲基礎,節選殷敬順《列子釋文》混於張湛注文内,此後多種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刻本多以此爲底本翻刻或覆刻。通過對《子藏·道家部·列子卷》中所收十七種傳本的比對,基本理清了張、殷二注版本源流。

在《列子》爲數不多的注本中,以張湛《列子注》和殷敬順《列子釋文》爲目前所知較早的兩個注本。前者以闡述文義爲主,鮮少音注。後者以音注爲主,間有釋義。可能從南宋時起,有人將張湛《列子注》和殷敬順《列子釋文》合爲一書刊刻流通,此後元、明、清時期多以此爲底本翻刻印行,在《列子》研究史上影響較大。現結合張湛《列子注》和殷敬順《列子釋文》的傳世情况,系統梳理張、殷合璧本源流。

一、張、殷二注傳世情况

張湛《列子注》是目前所能見到的較早的《列子》注本,傳世本中又以敦煌殘卷爲最早。敦煌文獻《列子》殘存碎片較多,分藏英國國家圖書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英藏編號S.777、S.6134、S.10799内容較多,法藏編號P.2495較多。這四種殘片除S.6134爲選本外,其他三種與今本張湛注本相同。因係抄本,文字稍有出入[1]。唐人著述如《群書治要》《意林》《六臣注文選》等多徵引《列子》,但目前尚未見完整的唐人寫本傳世。至宋代,由於雕版印刷術的興起,爲書籍的保存與傳播提供了諸多便利。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宋刻《列子》爲宋真宗景德間國子監印本,後大中祥符四年(1011)崇文院又重加校刻,這兩種刻本均未能流傳後世。因文獻中没有此書的詳細記載,不能斷定是注本還是白文本。北宋末年,陳景元整理的殷敬順《列子釋文》二卷流傳於世,這是目前已知且流傳於世的第二種《列子》注本。南宋時出現了將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合併的刻本,由於一直看不到張湛注本,學界多將殷敬順釋文誤認爲張湛注。直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黄丕烈偶得一部古本《列子》,經其校勘,斷定爲北宋初年刻本,才使得後人了解了北宋刻本的具體情况。此本爲張湛注本,無殷敬順釋文,自此學界才將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的問題梳理清楚,也開啓了清代文獻學家以北宋本校通行本《列子》的校勘之風,最爲典型的是由汪繼培校勘、陳春湖海樓刊刻的《湖海樓叢書》本。另,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選入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藏宋刻《列子》殘卷,編號爲00997。根據《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所選書影來看,這一宋本《列子》與國家圖書館所藏北宋刻本行款一致,字體相近,當爲同版刷印[2]。又,日人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四著録高麗覆宋本《列子》八卷[3],趙希弁《讀書附志》又著録《列子》九卷,並注曰:“政和中,宜春彭俞爲積石軍倅,聞高麗國《列子》十卷,得其第九篇曰《元瑞》於青唐卜者。”[4]這兩種版本均未見刻本傳世。

殷敬順《列子釋文》最早見録於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列子釋文》一卷,唐當塗縣丞殷敬順撰。”趙希弁《讀書附志·拾遺》又録《列子釋文》二卷,與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相合,孫猛由此懷疑《郡齋讀書志》之“一”乃“二”之誤[5]。而明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收《冲虚至德真經釋文》二卷,題“唐當塗縣丞殷敬順撰、碧虚子陳景元補遺”,卷前附陳景元《冲虚至德真經釋文序》,其中叙及《列子釋文》之發現和整理過程。陳景元未言其整理後的《列子釋文》爲幾卷,但指出其根據景德間國子監印本集成《訛謬同異》一卷附於《釋文》之後,則陳氏最初的整理本是將殷敬順注與其本人的《訛謬同異》分開的。《道藏》所收的二卷本《冲虚至德真經釋文》明顯爲後人將殷注與陳釋合併而成。因此,《郡齋讀書志》所載之一卷本,或更近於陳景元整理本之原貌。趙希弁著録的二卷本,已經是殷、陳二注的合併本了[6]。對於殷敬順其人,後人有疑其爲托名而作。但唐末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已經引用殷敬順注文,且不見於今本《列子釋文》,足證殷敬順確爲唐人而並非後人托名。書目中所載宋、元刻本均已不傳,今所見最早傳本爲明正統《道藏》本。由於《道藏》卷帙浩繁,很少有人關注其中所收的稀缺文獻。汪繼培受張海鵬之邀參與校勘《湖海樓叢書》,其所整理的二卷本《列子釋文》即得自於吴山《道藏》。顧廣圻亦以《道藏》本爲底本抄録《列子釋文》,並加以校勘。加之《釋文》中音注、釋義、校勘均有所涉及,若不與《列子》本文相配合閲讀,較難理解,故單行本較少。

《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收入自南宋至民國十七種張、殷二注合併本《列子》,基本上能够反映這一傳本在不同時期的流傳情况。南宋本與後來的宋、元、明、清、民國刻本有無先後承繼關係,需要從文本校勘上加以詳細討論。

二、南宋刻本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卷十載宋刻本《冲虚至德真經注》八卷,署曰“晋張湛注”,並記其行款版式曰:

版匡高六寸,寬四寸三分,半葉十行,每行十九字,注雙行二十三字,細黑口,左右雙闌,左闌外有耳記篇名,末葉耳在右闌外。本書首行題書名,次行低二格題“列子”,又空四格題“張湛處度注”,下空四字,三行低二格題篇名。避宋諱至慎字止,廓字不避,乃光宗時刊,字體方峭,是建本正宗。(日本前田氏尊經閣藏書,己巳十一月十四日閲。)[7]

傅氏於日本尊經閣所見之宋本《列子》古今書目均不見載,海内外亦未見有傳本。1929年,尊經閣文庫影印出版《尊經閣叢刊》,此宋本《列子》遂爲世人所見。此本鈐有“石川縣勸業博物館圖書室印”“金澤文庫”“尊經閣章”等藏印。本書卷前有張湛《列子序》,署曰“張湛字處度”。序中有注文二十處,而《道藏》所收二卷本《冲虚至德真經釋文》有注三十七處,説明校勘者並未將殷注全部附入。如《列子序》中傅穎根、劉正與、正宗、輔嗣、莊子、慎到、韓非、尸子、淮南子等處《列子釋文》均加注釋,南宋本則無。注文也有與《列子釋文》不合之處,如南宋本“料”字下僅注曰“音聊”,《列子釋文》單行本則注曰“音聊,理也,量也”。就《列子序》中的注文來看,南宋本注文以音注爲主,《列子釋文》則音注與釋義兼顧。正文中所移入的《列子釋文》既保持了這一特點,又充分考慮了與張湛注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照録原文。這裏又分爲兩種情况:一是録入注音,如《黄帝》篇“於是放萬機舍”句下注“舍”曰:“音捨。”“其國無帥長”一句“帥”下注曰“所類反”,“長”下注曰:“丁丈反。帥長,首主也。”“不知背逆”一句“背”下注曰:“音佩。”二是録入釋義,如《黄帝》篇“太山稽”下張湛注曰:“三人,黄帝相也。”南宋本將殷注置於張注之前,中間以“○”加以區别。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是有意爲之,但不熟悉《列子》注本的讀者仍然難以區分。

删節殷注。對於殷敬順釋文,校刊者並非照搬,而是根據需要加以删節。如《黄帝》篇“揮斥八極”於“揮斥”下注曰:“郭象云:'揮,尺,猶放縱也。’又曰:'揮斥,奮迅也。’”《道藏》本《列子釋文》此注文前有注音“音尺”,“揮尺”作“揮斥”。校勘者將注音删去,所引郭象語“揮尺”應爲筆誤。再如《周穆王》篇“而藏諸隍中”一句於“隍”字下注曰:“無水池也。”《道藏》本《列子釋文》有注音“音黄”,此處則删去。

删减張注。南宋本《列子》在引入《列子釋文》時,也對張湛注做了適當删减。如《黄帝》篇“神氣不變”句下張湛注原有“郭象曰:'揮斥,猶放縱也’”一句,《列子釋文》於上句“揮斥八極”句“揮斥”下注亦引此句,南宋本校勘者將此句置於“揮斥”下,删去張湛注中相同的内容,避免了注文的重複。

以殷代張。南宋本校勘者在有的地方還將殷注取代張注,如《天瑞》篇“攓蓬而指”句下以“攓,音蹇”代替張注“攓,拔也”。再如《黄帝》篇“鯢旋之潘”句張湛僅於“潘”字下注曰:“音藩。”南宋本則分别於“鯢”字下注曰:“鯢,音鯢。”“旋”字下注曰:“旋,音桓,云盤桓也。一本作旋,謂盤旋也。”“潘”字下注曰:“音盤,本作蟠,水之盤囬之盤,今作蟠,恐寫之誤。”再如《仲尼》篇“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張湛於“亢”字下注曰:“古郎反,又音庚。”南宋本則删去此處注文,於“亢倉子”下引殷注。

拆分張注。南宋本《列子》校勘者還將張注拆分,並補入殷注。如《周穆王》篇“啽囈呻呼”句下張湛注曰:“啽,吾南反,囈,音藝。”南宋本則於“啽”下注曰:“吾南反。”“囈”下注曰:“囈,音詣。啽囈呻呼,並寤語也。”此處拆分張湛注,並以殷注補張注之不足。

南宋本還有多處缺少張湛注,如《天瑞》篇“底春被裘”句下張湛注“底,當”;《黄帝》篇“敦杖蹙之乎頤”句下張湛注“敦,豎也”;《仲尼》篇“猶憾其弱”句下張湛注“憾,恨”,“吾又言其尤者”句下張湛注“尤,甚”;《湯問》篇“飛衛之矢先窮”句下張湛注“窮盡也”,“僅可容足”句下張湛注“纔得安脚”,“計步而置”句下張湛注“疏數如其步數”。這些缺少張湛注之處《列子釋文》亦無注解,當爲校勘者有意删去。通觀全書,所删去的張湛注文以注音和釋義爲主,對於《列子》文義的理解影響不大。

就《列子》本文來看,南宋本也有諸多不當之處,説明校勘者在文字校訂上還存在諸多不足。如《天瑞》篇“羊奚比乎不筍”,南宋本作“不荀”,《爾雅·釋草》曰:“筍,萌竹。”司馬彪《莊子注》曰:“羊奚,草名。根似蕪菁,與不筍之久竹比合而生青寧。”故當作“不筍”爲是,南宋本誤。“生無所息”,南宋本“生”作“先”,誤;《黄帝》篇“其國無師長”,南宋本“師”作“帥”,誤;《周穆王》篇“爽旦”,南宋本“旦”作“且”,誤。

綜上,南宋本《列子》校勘者在處理張、殷二注時並非簡單合併,而是針對《列子》文本和張、殷二注的不同特點,以《列子》文本爲基礎,使得兩注文意連貫,以至於後人多將殷敬順釋文當作張湛注文。同時,校勘者對《列子》文本的修正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三、纂圖互注本

關於纂圖互注的具體含義,史志書目中無明確記載。根據現在所能見到的較早的宋刻本來看,起初以經部爲多,後來逐漸擴展到諸子。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説:“宋刻經、子,有纂圖互注重言重意標題者,大都出於坊刻,以供士人帖括之用。”[8]方勇教授在《子藏·莊子書目提要》中也説:“《五子纂圖互注》……當爲閩地書坊請人編輯而成,以爲士子應對考試之書。”[9]子書中最有代表性的當爲署名龔世卨編纂的《纂圖互注四子》,收《老子》《莊子》《荀子》《揚子法言》四種。後來坊賈又將《列子》和《文中子》併入,遂有《纂圖互注五子》《纂圖互注六子》之説,但兩書並無纂圖互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雜家存目載《五子纂圖互注》四十二卷,館臣記曰:“每種前各有圖,而於原注之中增以互注,多引五經四書及諸子習見之語,未能有所發明。其於《文中子》則並無互注體例,殊未畫一。”《天禄琳瑯書目後編》卷五收《纂圖互注六子》,其所載《列子》用張湛、殷敬順注合璧本,亦無纂圖互注。《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收元刊元明遞修《纂圖互注六子》本《列子》一種,另收元刊元明遞修本、明初刊本《列子》各一種,三種刊本均爲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合璧本,這幾個本子與南宋本有無聯繫,還需要從文本上加以辨析。

元刊元明遞修《纂圖互注六子》本(以下簡稱纂圖互注本)《列子》與南宋本相較,最直觀的是版式不同。此書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小字雙行,四周雙邊,細黑口。卷前爲署名張湛的《列子序》,此後則爲冲虚真經目録,並有解題曰:“姓列,名禦寇,或名曰圉寇。先莊子,故莊子稱之。天寶初奉旨册爲冲虚真人,其書改題曰《冲虚真經》,名冠八篇之首。此是劉向取二十二篇除合而成,都名新書焉。大宋景德四年,敕加至德二字,號曰《冲虚至德真經》。”後一行題“唐當塗縣丞殷敬順釋文”,再後爲各篇目次。其中,“仲尼第四”下注“一曰極智”,“楊朱第七”下注“一曰達生”。目次之後爲劉向《列子書録》,是目前所知較早之書録傳本。卷首題“冲虚至德真經卷第一”,後一格署“列子張湛處度注”,無殷敬順名。卷二《黄帝》篇自“人而辱子”至注文“惟忘”、自注文“子西反”至“楊子曰弟子”兩處殘缺,有後人抄配。後一處闕文抄至“其惡者自惡吾不”,缺“知其惡也楊子曰弟子”九個字。就注文而言,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的處理方式與南宋本相同,但在具體文字上也存在一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删减注文。如《天瑞》篇“若 {圭黽} ”(由于公众号版面限制,无法展示异体字,请前往知网下载原文查看异体字)

下南宋本有注曰:“尸户反。蝦蟇也。”元刊本無注。《説符》篇“柱厲叔可謂懟”,南宋本有注“懟音墜”,元刊本無;“而應於外者唯請”句下南宋本有注:“音精,《字林》云:'精,誠也。’一本音情,《説文》云:'人之陰氣有所欲也。’徐廣曰:'古情字,或假借作請。’”纂圖互注本無此注文。“唯歸同反一爲亡”句下南宋本有注“音無下同”,纂圖互注本無;“子長先生之門”句“長”字下南宋本有注“丁丈反”,纂圖互注本無;“楊朱弟曰布衣”句下南宋本有注“於既反,下衣緇衣同”,纂圖互注本無。《説符》篇“柱厲叔可謂懟”句下南宋本有注“懟音墜”,元刊本無;“唯歸同反一爲亡”句下南宋本有注“音无下同”,纂圖互注本無。

增加注文。《湯問》篇“帝憑怒”句“憑”字下注曰“音憤”,南宋本無此注,《列子釋文》單行本有,當爲後來補入;《説符》篇“立慬於天下”句下注曰“慬勇”,南宋本無此注,《列子釋文》有注曰“音動,勇也”,纂圖互注本據《列子釋文》補入;“素衣”下纂圖互注本有注“衣素之衣,去聲”,南宋本無,《列子釋文》注曰“依字”,纂圖互注本據以引申作此注。

校正注文。如《天瑞》篇“其名稺蜂”句“稺”字下張湛注“古稚而”,北宋本、南宋本均作“古稚字”,當從兩宋本,纂圖互注本誤;《黄帝》篇“引吾並席而坐”句下張湛注“夫心者,何寂然而無意想也”,北宋本“寂然”作“所然”,南宋本作“默然”。據上下文義,當從纂圖互注本。

綜合版面及異文情况來看,纂圖互注本中的張、殷二注延續了南宋本的注釋方式,對於某些不合理或文本舛訛之處亦有所修正,使得《列子》文本更爲準確。此外,纂圖互注本也校訂了《列子》文本的一些錯誤。如《天瑞》篇“仲尼曰生無所息”,南宋本“生”作“先”,誤;《楊朱》篇“露之亦可”,南宋本“露”作“靈”;《説符》篇“未之有也”,南宋本“未”作“非”;“因從請進趣之方”,北宋本、南宋本“請”作“謂”;“以石投水”,南宋本“投”作“没”;等等。但纂圖互注本與南宋本相比,也有不當之處。如《天瑞》篇“故樂若此”,北宋本、南宋本均作“故能樂若此”;《黄帝》篇“機發於蹱”,北宋本、南宋本作“踵”;“師熊、羆、狼、豹、貙、虎爲前驅”,北宋本、南宋本“師”作“帥”;《周穆王》篇“恒疑蹔亡”,南宋本“恒”作“帽”,北宋本作“恒”;“彼真取若鹿”,南宋本“彼”作“被”;“顧謂顔回紀之”,北宋本、南宋本“紀”作“記”;《湯問》篇“百認之淵”,北宋本、南宋本“認”作“仞”;“使我體疾而支疆”,北宋本、南宋本“疆”作“彊”;《力命》篇“仲父之病疾矣”,北宋本、南宋本“疾”作“病”。

《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所收元本和明初刊本均與此纂圖互注本版式相同,文本上也無差别,尤其是《力命》篇“可以死而不死”及“然而生生死死”兩句之上分别缺“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與“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兩句,《説符》篇“柱厲叔可謂懟”一句“懟”字代以墨釘,説明這三種傳本均是以南宋本爲底本重加校勘,而元刻本又成爲後來兩種傳本的底本。高正在《荀子版本源流考》中列南宋刊本《纂圖互注六子》三種,對於《列子》有這樣的論斷:“《纂圖互注冲虚真經》何時何人所增入,當仍屬未知,並非龔氏所爲。”對於各子刊刻的年代,他説:“《纂圖互注六子》中各子均有'重言重意’。其刊於景定元年之後,已不待言。”[10]《天禄琳瑯書目後編》亦著録宋刻《纂圖互注六子》,則此書在南宋時已有刻本傳世當無疑義,《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所收三種本子很有可能翻刻自宋刻《纂圖互注六子》本。

四、明世德堂本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五“明人刻書之精品”條下列顧春世德堂《六子書》,足見顧春此刻影響之大。《六子書》收《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法言》《中説》六種,《列子》即用張湛注、殷敬順釋文合璧本。此書刊印之後,時人奉爲善本,後人亦競相摹印。《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收入《六子書》翻刻本三種,明刊本兩種。今綜合各本文本差異,分析世德堂本版本源流。

世德堂所刻《六子書》版式統一,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注文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上鐫“世德堂刊”四字,中爲卷數,下爲葉數。注文體例與南宋本和纂圖互注本相同,以兩本相校,又有以下幾處不同:

增加注解。如《湯問》篇“輒木”下南宋本、纂圖互注本無注,北宋本張湛注曰“又休”,世德堂本作“又康”。《列子釋文》“輒木”作“輒休”,北宋本、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作“輒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句南宋本、纂圖互注本無注,北宋本張湛注曰“又康”,世德堂本有此注,《列子釋文》曰“音蘧”;“飛衛之矢先窮”句下注“窮,盡也”,“僅可容足”句下注“纔得安脚”,“計步而置”句下注“疏穊如其步數”,南宋本、纂圖互注本均無,世德堂本據張湛注補入;《説符》篇“素衣而出”句“素衣”下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有注“衣素之衣去聲”,南宋本無。

删减注文。如《周穆王》篇“彼將處乎不深之度”,南宋本、纂圖互注本“深”字下注曰“深音淫”,世德堂本無;“宋有狙公者”,南宋本、纂圖互注本“狙”下注曰“養狙公也”,世德堂本無;《湯問》篇南宋本、纂圖互注本“帝憑怒”句“憑”下有注“音憤”,世德堂本無;《説符》篇“而應於外者唯請”句下南宋本有注:“音精,《字林》云:'精,誠也。’一本音情,《説文》云:'人之陰氣有所欲也。’徐廣曰:'古情字,或假借作請。’”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僅有“誰當作情,情所感無遠近幽深”注。

修改注解。如《天瑞》篇“攓蓬而指”,北宋本張湛注曰“攓,拔也”,南宋本、元刻本以殷釋“攓音蹇”代替張注,世德堂本合兩注爲“攓,音蹇,拔也”;《黄帝》篇“以通乎物之所造”下南宋本注曰“造,七到反,至也”,世德堂本作“造,至也”,捨注音而取釋義。“與若芧”,南宋本、纂圖互注本注曰“音芧,橡子也○茅,栗也”;北宋本原文“芧”作“茅”,張湛注亦從“茅”。《列子釋文》、南宋本均作“芧”,故此注前爲“芧”字後爲“茅”字。世德堂本將兩注合併,改爲“音芧。芧,栗也”。“紀渻子爲周宣王養鬭雞”,南宋本、纂圖互注本“紀渻”下注曰“姓紀名消或作渻”,與《列子釋文》相同。而世德堂本作“姓紀名渻或作消”,顯係據《列子》文本修改注文。《湯問》篇“一厝朔東”句“厝”下注,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作“音措”,世德堂本作“音昔”。

調整位置。如《周穆王》篇南宋本、纂圖互注本“晋國黜之”下注“肥薄也”,世德堂本置於“口所偏肥”句下注文之後;南宋本、纂圖互注本注文“介,界,副也,稱也”,置於“不用介意”句“介”字下,世德堂本置於“意”字下;南宋本、纂圖互注本“莫不眲之”句“眲”下注文,世德堂本置於“之”字下;《楊朱》篇“謂之閼聰”句下注“閼塞”,南宋本無,北宋本置於“聰”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德堂本在南宋本、纂圖互注本的基礎上對張、殷二注做了更爲深入的修正,使得兩家注解更爲簡潔凝練。世德堂本之所以對後來影響較大,不僅體現在對注文的深入校訂上,對《列子》原文的校勘也使得這一傳本成爲《列子》衆多傳本中較爲突出的一個。如《天瑞》篇“易無形埒”,北宋本、南宋本“埒”均作“{田寽}”(由于公众号版面限制,无法展示异体字,请前往知网下载原文查看异体字),《説文解字》有“埒”而無“{田寽}”,釋曰:“卑垣也。”段玉裁注曰:“引申之爲涯際之稱。”正與《列子》本文之意相合,故作“埒”爲是。

《周穆王》篇“故世莫傳焉”,北宋本、南宋本“故”作“固”。《説文解字》釋“固”曰“四塞也。”釋“故”曰:“使爲之也。”當以“故”爲是。《楊朱》篇“矜清之郵”,北宋本、南宋本“郵”作“卸”,《列子釋文》釋爲“過也”,林希逸曰:“卸字恐是郵字傳寫之訛,郵與尤同。”當以“郵”爲是。當然,世德堂本也有不足之處,如《天瑞》篇“故樂若此”,北宋本、南宋本均作“故能樂若此”,上文言“故能壽若此”,當從北宋本、南宋本補“能”字;《黄帝》篇“悟然自得”,北宋本、南宋本均作“怡然自得”,世德堂本誤;“吾與汝無其文未既其實”,北宋本、南宋本“無”作“既”,與下文一律,當以“既”爲是;《仲尼》篇“叔孫曰:'吾國有聖人。’”北宋本作“叔孫氏”,與上文一律,南宋本同世德堂本,當以北宋本爲是。

《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所收其他五種刊本,除第五種虞九章、王震亨重訂本外,其他四種均與世德堂本存在承繼關係。第一種有清人顧廣圻、袁廷梼批校,並有葉景葵跋。顧、袁二校乃以北宋本校此本,葉氏跋語録黄丕烈跋。此本卷前目録及劉向《列子書録》爲後人抄配,後爲張湛《列子序》。正文版式除版心上無“世德堂刊”外,其他與世德堂本一致,疑此本爲與世德堂本同一底本,版心“世德堂刊”字或爲缺損,或爲後人剜去。第二種有清人管禮耕批校,此書版式與葉景葵跋本相同,管氏亦以北宋本校之。第三種爲清人江德量批校本,此本版式與前兩種傳本相同,江氏以《道藏》中《列子釋文》單行本校此本注文。第四種爲清人陸雲士批校本,版式與前三種相同,陸氏亦以北宋本校此本。第五種爲明人虞九章、王震亨訂正本,有近人王獻唐跋。此本無張湛《列子序》、目録及劉向《列子書録》,卷首題“東晋光禄勛張湛注明後學虞九章王震亨訂正”,半葉九行,行十九字,注文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版心上鐫卷數、下鐫葉數。注文仍爲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合併,張、殷二注不再以“○”加以區分,凡是音注之處均字外加“○”,如《天瑞》篇“故曰渾淪”句下注曰:“渾(原文字外加圈)音魂,淪(原文字外加圈)音論,下同。”(由于公众号版面限制,无法展示论文原有格式,请前往知网下载原文查看原有格式)

綜上,世德堂本刊行以後,後世多以其爲底本覆刻或翻刻,足見其影響之大。但這些覆刻或翻刻本均未能對文本詳加校勘,以至於如虞九章、王震亨校訂本一般,不能補足闕文。至清代雖然也多以世德堂本爲底本校刊,由於乾嘉學派的考證,尤其是北宋本《列子》的出現,厘清了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的問題,由此也出現了衆多以北宋本校傳世本《列子》的校勘熱潮。

餘論

劉向校訂之《列子》爲八篇白文,至班固時沿襲劉向、劉歆《七録》的著録,可能此時的《列子》傳本已非劉向校訂之舊本。至東晋時,張湛爲《列子》作注,從流傳下來的《列子序》可知,張湛所注之《列子》乃是其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著録輯録而成。此後所流傳的《列子》多以張湛注本爲祖本,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文獻出土的《列子》殘卷,其中有張湛注本的删節本。至唐人殷敬順作《列子釋文》前,尚無其他《列子》注本傳世。而殷敬順《列子釋文》至北宋時亦逐漸亡佚,陳景元偶得《列子釋文》殘卷,加以整理補綴,最終成《列子釋文》二卷,後被收入《道藏》之中,此書也因此而保存下來。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張湛《列子注》和殷敬順《列子釋文》在北宋時似乎並未合併。而日本尊經閣所藏南宋本《列子》的問世,又引出了張湛《列子注》與殷敬順《列子釋文》合併本的新問題。從《列子》各種版本的流傳情况來看,南宋本《列子》出現之後的影響似乎超過了北宋本《列子》,這可能跟當時經生温課備考有關。張湛注側重釋義,且主要闡發了魏晋玄學的思想,與宋代思想主流不符,但對於擴展讀書人的思想是有幫助的。殷敬順《列子釋文》則注音、釋義、解詞、考證兼顧,且引經據典,是當時士人備考的絶佳典籍,但若不配合《列子》文本則很多注釋無法理解,由此也引出了南宋本《列子》的問世。此書刊印流通之後,不斷被後人翻刻,大致經歷了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兩個階段,成爲《列子》傳世本翻刻較多的印本。《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收入清刊本六種,民國印本一種,均據世德堂本重加校刊,今略述於後。

第一種爲清嘉慶九年姑蘇聚文堂刊《十子全書》本。《十子全書》爲王子興輯刻,並請黄丕烈作序。《列子》八卷,卷前依次爲張湛《列子序》、目録、劉向《列子書録》,卷首題“張湛處度注”,實爲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合併本。版式雖然不同於世德堂本,但注釋體例相同。第二種爲清光緒二年浙江書局刊《二十二子全書》本,此書卷前即題“據世德堂本校刻”,體例與世德堂本相同,唯“冲虚真經目録”後無“姓列名禦寇……敕加《冲虚至德真經》”一段文字。此書有清人章鈺批校,章氏先後以秦恩覆刻本、鐵華館景北宋本、《湖海樓叢書》本校此本。第三種與第二種底本相同,有清人翁廉批校。翁氏以明刻本校此本文字,並録傅山評語於天頭。第四種底本與第二、第三種相同,有羅復堪過録梁啓超批語,梁氏主要以闡釋文意爲主,於文本並無校勘。第五種無版刻説明,但其版式、體例與浙江書局刊本相同,或與其同一底本。此書有清人方唯一批校,方氏以圈點爲主,間有校勘,如《天瑞》篇“其際不可終”,方氏批曰:“'其際’上當增'往復’二字。”第六種亦與前四種版式相同,當亦與浙江書局刊本同一底本。此書有蔡元培批校,蔡氏以北宋本、《道藏》本、林希逸《口義》本、秦恩復石研齋本、《湖海樓叢書》本校勘,於文義與文本時有獨到見解。第七種爲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四部備要》本,此書爲中華書局據世德堂本以鉛印方式重加校印,但“冲虚真經目録”後亦無“姓列名禦寇……敕加《冲虚至德真經》”一段文字,且改“冲虚真經目録”爲“列子目録”,注文仍遵循世德堂本體例。

根據以上版本分析的情况來看,清代翻刻較多的仍是世德堂本,雖然各本之間略有差異,但基本上都保持了原本的體例,名爲重加校刊,實際上對文本的修訂並不大。然自北宋本《列子》出現以後,以黄丕烈、顧廣圻等乾嘉學者爲代表的文獻學家,多以北宋本校訂世德堂本,也將自南宋本以來張湛注與殷敬順釋文的問題梳理清楚,同時也對《列子》文本作了詳細校勘。黄丕烈對北宋本《列子》較爲推崇,但與後來的各種傳本相互對校,北宋本《列子》也並非完美無缺。

就文本校勘而言,亦可見北宋本、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一脉相承之痕迹。今以北宋本爲底本,參校其他三種傳本略舉數例,以見《列子》傳承之序。如《天瑞》篇“易無形{田寽}”之“{田寽}”字(由于公众号版面限制,无法展示异体字,请前往知网下载原文查看异体字),南宋本、纂圖互注本同北宋本,世德堂本則作“埒”;“其名曰乾徐骨”,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徐”作“餘”;“盡其終”之“盡”字,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均作“畫”;“生無所息”之“生”字,纂圖互注本作“生”,南宋本、世德堂本作“先”;《黄帝》篇“焦然肌色”之“焦”字,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均作“燋”;“舍宫寢”之“宫”字,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均作“官”;“其

國無師長”,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均作“帥”;《周穆王》篇“彼真取若鹿”,南宋本、世德堂本“彼”作“被”,纂圖互注本作“彼”;《仲尼》篇“仲尼閒居”,南宋本、纂圖互注本“閒”作“間”,世德堂本作“閒”;“非我止變亂於心”,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止”作“亡”;《湯問》篇“帝恐流於西極”,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恐”作“怒”;“五山始峙而不動”,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無“而不動”三字;《力命》篇“二曰俞氏”,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衍一“曰”字,南宋本與北宋本相同;“則謂之亡所信”,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作“則謂之都亡所信”;“駑馬稜車”,世德堂本“駑”作“怒”,南宋本、纂圖互注本同北宋本;《楊朱》篇“盡一生之歡”,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歡”作“觀”;“賓客在庭者日百往”,南宋本、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往”作“住”;《説符》篇“利供百口”,南宋本“利”作“料”,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同北宋本;“故競而捕之”,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無“故”字,南宋本有。這些異文充分説明了自宋至明《列子》各種傳本互有軒輊,合而校之,可能得到較爲準確的《列子》文本。

自南宋本開創張、殷二注合併的體例以來,經過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兩個階段,這一傳本逐漸成爲《列子》中影響頗大且比較重要的版本系統,圍繞這一版本系統展開的文本研究,也在不斷豐富着《列子》研究的内容。但也需注意,無論是南宋本、北宋本《列子》還是纂圖互注本、世德堂本《列子》,抑或其他覆刻本,均在校勘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以世德堂本爲例,雖然後來覆刻較多,但都没有對原底本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正,這也成爲後來《列子》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注释

[1] 筆者在《敦煌<列子>殘卷整理—兼與楊思范先生商榷》《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一文中有詳細論述,可參看。

[2] 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第四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頁。

[3] [日]島田翰撰,杜澤遜、王曉娟校點《古文舊書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41頁。

[4] 孫猛《郡齋讀書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0頁。

[5] 同上,第478頁。

[6] 詳參拙著《<列子>學史》第三章第四節,學苑出版社2015年版,第98~103頁

[7]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05頁。

[8]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六,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頁。

[9] 方勇《子藏·莊子書目提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53頁。

[10] 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41頁

作者簡介:劉佩德(1980— ),男,河北邢臺人。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爲泰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道家諸子,先後承擔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1項、江蘇省社科項目2項、江蘇省高校哲社項目1項,已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原載於《諸子學刊》第27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