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课程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课程招生服务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论文标题是否吸睛,直接影响期刊编辑对投稿论文的第一印象。之前推文的文章如《论文标题拟制的五个模板》和《期刊论文标题拟制的11种方式》,我们已经介绍了论文标题拟制的多种方式。不过,那些文章多是介绍标题“吸睛”应当突出哪些要素,比如应尽可能体现第四要素。本次,我们进一步介绍论文标题“吸睛”要素的实现方式,也就是,相关的“吸睛”要素到底是怎么想到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选用的论文标题案例,出自C刊《世界经济》公众号推送的几篇年度“最受关注的推文”。这些“推文”所使用的标题,对《世界经济》刊发过的论文标题作了进一步优化。一、善用成语/俗语:研究问题核心逻辑词识别 文化隐喻意象选择成语和俗语都体现着中华文化基因,属于约定俗称、流传较广的固定术语,具有较广的普及性和接受度。把成语、俗语呈现到论文标题中,能起到吸睛的效果。具体包含两个步骤,分别是:首先识别出论文研究问题里的核心逻辑词,其次围绕上述逻辑词作跨学科联想,选择体现了相关隐喻的具体文化意象。比如《世界经济》2023年第10期刊发的论文《低技能劳动力流入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在同名公众号推介时,标题改成了《河海不择细流——低技能劳动力流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优化后的标题,巧妙地融入了“河海不择细流”这句成语。原标题“低技能劳动力流入”中的“流入”,是论文研究问题中的核心逻辑词。期刊编辑由劳动力“流入”想到了自然界地“流水/水流”。这属于跨学科联想。另外,原标题提到的“低技能劳动力”与“城市经济”,体现出明显的对比意味。因此,接下来就要思考:自然界的什么“流水”体现着明显的强弱对比?另外,论文结论是“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落户要求,能吸引更多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因此,论文标题如果围绕“流水”拟制,还得体现出“强者对弱者的包容、接纳”这层隐喻。这就涉及到文化意象的选择。最终,期刊编辑选择了“河海不择细流”这句成语。其中,“细流”对应“低技能劳动力”,“河海”对应“城市经济”,“不择”对应“城市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接纳”。类似的标题,还有《黄瓜刷绿漆,终被市场弃:环保信息粉饰行为的潜在影响》,论文原标题是《环境信息粉饰行为的潜在影响》(《世界经济》2024年第4期)。优化后的标题,将俗语的隐喻含义与研究问题的字面含义对应起来。首先,原标题中的“环境信息粉饰”,也叫“漂绿”,由“漂绿”可以很自然地想到生活中的“绿色”。其次,“粉饰”意味着造假,“人造绿色”对应着什么文化意象呢?很显然,是“黄瓜刷绿漆”这句俗语。当然,“黄瓜刷绿漆”这句俗语,原本后面跟的是“装嫩”,但跟论文问题不搭。期刊编辑将其改为跟“黄瓜刷绿漆”更为对仗的“终被市场弃”,呼应并回答了“潜在影响”这一问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不过是历史的轮回。从这个角度说,论文标题体现“古今中外”,可以让标题更加厚重而不单薄,从而达到标题吸睛的效果。这一效果,是通过“历史记忆唤醒”和“文言句式化用”实现的。其中,历史记忆唤醒,就是把跟论文问题相关的历史意象提取出来,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跟当今的问题联系起来;文言句式化用,就是在前人(特别是古人)已有表述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呈现具体的观点。比如,《屯垦兴,则西域兴》是论文《移民的持久影响:来自新疆兵团屯垦的证据》(《世界经济》2023年第11期)优化后的标题。这篇论文研究的是早期大规模移民对中国新疆发展的长期影响,具体背景是20世纪50-80年代陆续承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援疆人员。这原本是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故事,但优化后的标题却强调“屯垦”和“西域”,一下子把人们拉回到数千年前的古代。这就是试图唤醒人们对于古代屯垦的历史记忆,借此突出新疆兵团屯困的厚度。另外,从句式语法上看,“屯垦兴,则西域兴”有古文文风,表达简约但内容丰富。其句式是“A则B”,强调因果关系,回答了原标题“移民的持久影响”这一问题。这里的“制造对立/冲突”,不是指虚构对立或冲突,而是指在论文标题中把“对立/冲突”概括出来。“对立/冲突”意味着不和谐,存在不确定性。这与论文问题“答案未知”的特征不谋而合。另外,“对立/冲突”还带有猎奇、引人入胜的意味。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制造对立/冲突”可以让论文标题更吸睛。这样的标题,可以通过“社会痛点”与“抽象变量”相关联而实现。比如,《世界经济》2023年第10期《贸易开放与年龄收入差距:基于双重技能要素禀赋视角》,这个标题中规中矩,优化后的标题为《“35岁危机”:贸易开放视角下的年龄收入差距》。这篇论文实际是以不同年龄的收入差异作为切入点,从贸易开放角度剖析了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的市场原因。但不管是“贸易开放”“年龄收入差距”,还是“双重技能要素禀赋”,都是些偏学术的专业概念。而优化后的标题,直接把上述抽象的学术话语生活化,用公众更为熟悉的“35岁危机”,来指代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困境。另外,“危机”一词的使用,也比原标题中的“差距”更为触目惊心,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四、在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静态描述转为动态预测 应然与实然对应 “在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其实就是,把论文标题中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这两个要素合二为一。这样的标题之所以吸睛,是因为它比常规标题多了“研究发现”这个要素,而且“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合二为一,又节省了字数,不致因多了一个要素而标题臃肿,让人读不下去。这样“吸睛”的标题,是通过“静态描述转为动态预测”和“应然与实然对应”而实现的。比如,《多劳能否多得:超时加班与劳动收入份额》这个标题,是对《超时加班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卫星夜间灯光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23年第10期)的进一步优化。我们日常经常听到的是“多劳多得”,但这个优化后的标题却叫“多劳能否多得”。原标题中的“超时加班与劳动收入份额”,只是罗列了论文所用的两个重要变量,但看不出任何倾向性,属于一种静态的平实描述。而优化后的“多劳能否多得”,则体现出明显的动态性。也即,一个人如果“多劳”,那么一定“多得”吗?这就体现出时间先后的动态性,而且是一种动态的预测,预测到底“多得还是不多得”。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优化后的标题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主标题与副标题分别对应“应然”与“实然”。其中,主标题“多劳能否多得”虽是疑问,却暗含明确的答案,也就是“多劳应当多得”,这是“应然”。因为如果“多劳”已经实现了“多得”,那么,这篇论文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正因为“多劳”与“多得”还没有完全匹配,所以论文才追问“多劳能否多得”。二是,主标题中的“多劳”和“多得”,分别对应副标题中的“超时加班”和“劳动收入份额”。从这个角度说,单单主标题就已经体现了“在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五、小结 以上就是论文标题“吸睛”要素的4种实现方式。当然,本文虽然认为《世界经济》公众号推文拟制的标题更好,但这不代表《世界经济》刊发论文时所用的标题就绝对不好。实际上,后者的标题也是完全规范的。另外,本文仅针对之前提到几种论文标题“吸睛”要素,介绍了对应的实现方式。未来将围绕其他几种“吸睛”要素,继续介绍如何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