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在朝峰值兵力约为135万人,而累计入朝人数,更是超过了240万。如果不仔细研究志愿军的建制、级别,仅仅看部队规模的话,约为解放战争时期的1-2个野战军,可以说极为庞大、极其强劲了。 ![]() 但其实志愿军没有明确的级别定位,看志愿军几位主要指挥员的52年干部定级情况,更是比较出人意料。比如洪学智和韩先楚,他俩分别是入朝初期的志愿军第二、第三副司令员,可只被定为“副兵团级”干部。志愿军首任参谋长解方,更是在55年仅获得少将军衔。 ![]() 难道志愿军就是一个兵团级别的单位吗?如果这样的设定成立,那志愿军司令部却又下辖6个兵团,每个兵团都有自己的兵团司令员。似乎又出现了悖论。一个兵团才多少人?不过十几万,哪能跟整个志愿军画等号? ![]() 实事求是地讲,志愿军的编制和级别,在军史上就是很“特殊”,跟红军、抗战、解放战争阶段都有区别。只看职务名称,是会出现一些矛盾的。 洪学智、韩先楚听起来职务非常高,但级别并没有提上去。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他俩名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但在朝鲜期间,并未有实际协调指挥多个志愿军兵团、组织大规模战役的经历。从这个角度看,定为副兵团级不冤,他俩以前也没当过兵团司令。 ![]() 洪、韩更真实的身份,其实是志愿军第13兵团的两位副司令员。因为抗美援朝初期,没有那么多主力部队,百万大军并非一次性到位。1950年最先进入朝鲜境内的,就是来自四野的第13兵团,他们此前在东北边境驻扎,作为先锋主力入朝,理所当然。 基于这个客观事实,志愿军司令部建立后,13兵团的领导架构,基本上被照搬到了志司,只不过彭总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兵团司令员邓华出任了志愿军第一副司令。邓华是正牌兵团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就独立带领兵团作战了。 ![]() 邓华也是真正在朝鲜战场上,具有协调多个兵团作战经历的指挥员,因为他担任过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多数时候就是彭总之外的志愿军二号人物,尤其是1952年彭德怀回北京之后。至于洪学智和韩先楚,则缺少这样的机会。 洪学智作为后勤司令员,倒是能够统筹整个志愿军的后勤军需供应,但那也谈不上指挥大兵团,他的职务级别并没变。所以1952年干部评级结果出来后,许多在志愿军担任要职的将领,实际评级结果并不高。 ![]() 至于志愿军部队的级别,因为特殊的作战性质,一直以来没有准确、权威的评定,就规模来看不言而喻,比曾经的三野、四野都要庞大,已经接近于咱们的倾国之力了;但考虑到国际影响等因素,不适合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毕竟名义上是“志愿军”,而非解放军。尤其1953年停战签字后,在这方面更是淡化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