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匆匆,没准备,夜闯温家岗,不经意中来了一场现实版“高仙聚会”。 车上,老温“教授”让山雨翻阅《温和风物》的样书,也没想到温家岗至今还是那么素朴、原汁原味,有那么一两家别墅,也改变不了整体的太行山村山乡独有味道。多少次从岗下公路去河南,都没得上岗。今天,走的是234国道,一拐,600米上岗进了村。连戏园子都还是80年代的。同院为村委会,雕龙碑碑头还在,碑座屃赑上新立了村名碑。左上,关帝庙,旱池。旱池石砌却一点儿也不漏,这在涉县罕见。再走,就是传说中的“糠打楼”所在。 所谓“糠打楼”指的是村里有名的“三格儿楼”。该楼前面是大青砖,其它三面墙和东面的三间楼房都是石头,墙基双立双卧,墙角五进五出,每一层四角的掣角青石长达一米五,门拱、窗拱、后窗都是整块青石开凿而成。盖这宅院时正是赖年景,村里有人饿死了。晋广增家有成圈成圈的糠,谁给晋广增家背一块石头,就给谁一块糠。据说台庄、后沟都有背着石头来换糠的。背来的石头从麻池岸一直堆到南岭尖儿。因此人们叫“三格儿楼”时通常也叫“糠打楼”!意思是用糠换石头建成的楼房。 ![]() 过了赖年景,晋广增还没给四个孩子们分家时,又在十字廊盖第四座宅院。建十字廊这座院子时,在瓦主房时,饭管得好,每天或早或晚都要烙一次白面饼。瓦工们见主家管的饭这样好,工就做得很细很慢,一天只瓦两陇。见瓦工们不出活儿,晋广增就让家里人每天早晚两顿儿都是白面饼。可是,饭管得越好,瓦工们做活儿却越慢。后来一天还瓦不到两陇!晋广增急着完工给四个孩子分家,可见瓦工们做活却越来越慢,就问工头是咋回事。工头说,正因为管饭管得好,他们才不敢毛草。晋广增知道了瓦工们要慢工出细活儿,就说不用太细了,老四还紧着娶媳妇哩。瓦工头儿说,这开头细工慢工了,就得细慢到底,到瓦门房时再赶工吧。 结果主房的瓦陇从上面往下滚礅子,也听不到声响,到现在二百多年了,瓦陇也没有变形,房子至今不漏雨。而门房因为漏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挑了瓦换成平房了。十字廊这个楼房的房坡因此就叫“饼瓦瓦”。 温家岗,多蹶坡下岭。从“糠打楼”上去,是举人老宅,有旗杆石,很大的两个。街上墙根儿还靠着一个精雕的拱券形石板,系谁家门头建筑构件儿。附近,有一五道爷庙,小庙,全石结构,做工精细。有石刻对联,“穆公封五道,高祖锡将军”,横批,“镇四方”。“穆公”,秦穆公,“高祖”,汉高祖。听本村儿“教授”兼高产作家温老师讲,“将军”二字多年缺失,有本村儿一位老教师用砖补刻,严丝合缝,字体近似,以假乱真。幸运的是,近来,那块儿原有石头被找到了,就“完壁归温”,温家岗的五道爷庙得以完好如初。 在一片槐树林前头,村庄的高处,各路“神仙”聚齐,上到楼房顶上,摆了三桌,山乡特色菜肴,可口农家饭。神仙们有“共和国的排面”,本村儿人刘天雷的后人刘先生,曾在国宾仪仗队接待外国元首130人次;2672老总团队;涉县作协代表;河北神威(涉县)律师事务所张主任;本村儿在城优秀教师代表等。大家齐聚温家高岗之上,四围山合,然眼界开阔,山似雉堞,绿树如云,把酒临风,笑语朗朗,与低处漳水潺潺之声相应和,人人有高蹈乘风之快感,我欲乘风归去,永驻此温和岗上,偕姜道游于漳水之湄,幸甚至哉! 山雨 乙巳槐月下浣 于古沙安乐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