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遇到一位职场妈妈,她说: “每天睁眼就是一堆孩子的事、工作的事,连上个厕所都要挤时间。” 当我告诉她,我比她多了一项中午回家给大宝做午餐时, 她拍了拍我的手:太同情你了。 其实,如果不是身边人总是替我“发愁”时间不够用,我真的没觉得有什么, 我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让我不会手忙脚乱,也不会怨天尤人, 方法的核心,就是每天早起1小时。 很多人会说,我睡都睡不够,根本不可能早起。 其实, 早起1小时,根本不是剥夺睡眠, 只不过是通过科学规划,让碎片时间能做的都做完, 就可以早早上床睡觉罢了, 所以总的睡眠市场不会压缩一点点。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我早起1小时的安排: 跑步、阅读、准备快手早餐,这些做好了,一天都是高能量。 我跑得比较慢,40多分钟才能跑完5公里, 如果跑得快的话用时会更短, 以前觉得跑步有些浪费时间, 但现在觉得如果能在每一天为未来多积攒一份身体能量, 那这段时间即便“浪费”了,也特别有价值。 刚开始我会在小区楼下绕圈跑, 不过夏天到了,6点的太阳就很晒, 所以我把每天跑步的场地固定在了门口健身房, 出门下楼到健身房也就4分钟,很方便。 我一定会戴上耳机,耳机里循环播放凤凰传奇的歌, 节奏是180步频,非常好跑。 戴上运动手表,实时记录跑步数据,非常有成就感。 ![]() 跑步音乐界面 ![]() 5月已经跑了75公里,我可真棒! 有时候也会懒得出门,但每次跑完都很庆幸自己出门了, 出汗真的很爽,感觉身体里的脏东西都随着汗水排出来了,很解压。 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对于中年人来说,更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跑步回家,在家人起床前还可以看10分钟的书, 等到把他们都送出家门后, 距离我出门上班一般还能再看20分钟左右, 所以,每天加在一起至少可以看30分钟。 我看书速度不快,甚至有些慢,之前学习过速读法, 但觉得慌慌张张看书,会让原本很放松的阅读感受,变得仓促、急于求成, 所以虽然学会了方法,还是喜欢慢慢看。 我看书的范围比较杂,但最喜欢的还是生活类的, 年轻时大多是工具类的,但现在更希望把阅读看做修身养性、明事理辨是非的媒介。 我很喜欢纸质书,再搭配荧光贴,就能开启一本书了, 有时队友起床比较早,就会和我一起靠在沙发上慢悠悠看一本书, 让人恍惚觉得时光以后就是这么慢慢的过,很舒服。 阅读也是我从“知道”到“做到”的桥梁, 我喜欢把手中感兴趣的内容,变为自己的行动灵感, 比如看过《断舍离》之后,我就成为了一名乐于践行的极简主义者; 看过了《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之后,每日手写清单成为了日常。 所以说,阅读,是让一个人变好的最低门槛。 早晨的第三个任务就是做早餐, 虽说二宝可以在幼儿园吃饭, 但是大宝需要在家吃,弟弟见到哥哥可以吃妈妈做的饭,也要求在家吃 所以,每天早饭是免不了的。 两个长身体的宝,绝对不能“随便啃片面包”, 因此快手准备营养早晨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分享1个早餐公式:优质碳水+蛋白质+膳食纤维。 第一种组合: 全麦卷饼(超市有售)+煎蛋+生菜+番茄片,卷起切开。 第二种组合: 燕麦杯(直接在超市买好),再搭配自制三明治。 第三种组合: 饭团(隔夜大米饭蒸热,配上玉米粒、海苔和肉松),再加上温牛奶。 第四种组合: 小馄饨或是青菜鸡蛋面(前一天炖的鸡汤或是排骨汤)。 每一个组合都很简单,但是但看字面就觉得超级有营养,亲测孩子们非常喜欢。 大家看到了吗? 其实早晨十分钟就可以做好的快手早餐,是我在前一晚偷出来的时间, 只要提前规划好,采买好,第二天的早餐都是分分钟的事。 除了早餐,其他两餐我也是这种思路,所以做饭在我家算不上什么麻烦事。 《习惯的力量》中提到: “成功并不需要你改变一切,而是找到关键习惯,让它撬动其他领域。” 跑步、阅读、准备早餐,这三件事看似简单,却能像齿轮般相互推动: 跑步给我带来多巴胺,让我有掌控身体的感觉, 于是我很自然的开启了让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阅读模块; 而阅读十几分钟,会让我内心很平静, 对一天都充满期待,有信心把这一天过得充实、美好; 而认真做好早餐,让我的时间从个人身上转移到对家人的爱护上, 这种转变会令我感到非常温暖。 我很相信一件事: 如果你想要背靠大树好乘凉,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所以,如果你一直想要早起而无法早起, 或者无法坚持下去,不妨把早起当成一个播种行为。 相信我,只要做起来,你就会发现, 你不仅赢得了时间,更赢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