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的黄昏来得迟缓。夕阳透过树梢,将“浩博酒业”的招牌镀上一层金边。酒坊里飘出阵阵青香,与田间的麦浪气息交织在一起,竟分不清是粮食的芬芳还是美酒的醇厚。 酒坊的主人是个八零后青年,姓罗名山,人们都唤他罗山。高个儿宽脸庞,浓眉大眼,说话声如洪钟,浑身透着一股朝气。他本在南方做着体面的工作,为了回报家乡,带领乡亲们一同脱贫致富,毅然返乡办起了这座酒作坊。村人初时不解,背地里议论纷纷:说他有福不会享,偏要回来做酒生意,岂不是白费了在外辛苦挣来的那么多钱吗?小罗听了也不恼,只是每日清晨便起来查看酒曲,夜里还守着蒸馏锅,因为他担心吊酒工人粗心,过长和过短都会影响酒的质量。
酒坊的墙壁上挂着“纯粮酿造”四个大字,是小罗亲手所书。他坚持用本地优质高粱,固态发酵,无菌蒸馏。我曾见他抓起一把高粱米,放在掌心细细查看,那专注的神情,像是在审视什么稀世珍宝。他说:酒是粮食的魂魄,马虎不得。
酒坊里的工人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王婶便是其中之一。她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在酒坊做工,一月能挣三千多块钱。“小罗这孩子仁义”,王婶一边擦拭酒瓶一边说,知道我们这些人不容易,工钱从不拖欠。
浩博系列酒有42°、48°、52°分高中低度、高中低档,适应不同口味,不同人群饮用。城里来的客商品尝后,常惊讶于其清冽与醇厚并存的口感。小张却说:“不过是按老祖宗的传统古法,结合现代工艺酿造,凭良心做酒,让顾客放心”。他说话时,眼睛望着潺潺奔流的洺河两岸,那里有祖祖辈辈耕种过的肥田沃土。
酒坊生意日渐红火,解决了二十多人就业。村里人看小罗的眼神也变了,不再有当初的轻视。偶尔有人问他为何放弃南方生活,他只是笑笑:“城里再好,比不上家乡的酒香”。
暮春时节,我路过浩博酒坊。院内一边堆满了新进的高粱,一边堆放米壳,小罗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碌。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酒坊的影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空气中弥漫着粮食与酒曲混合的气息,那是郸城特有的味道。酒坊门口停着一辆货车,工人们正将一箱箱酒搬上车。小罗站在一旁清点数目,脸上沾着些许高粱粉末。货车发动时,他挥了挥手,转身又钻进了酒坊。从窗户望去,他正俯身查看发酵池,那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实。
八零后的创业史,曲折而又艰难,劳累而充满希望,勤劳致富是青年人追求的目标。郸城的夜,因了这一缕酒香,而显得格外醉人。
杨献才 河南郸城人 ,现年68 ,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