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帖主是一个孩子的家长。 帖主说,自己的孩子一直不想上学,于是便带孩子去医院看了看,结果孩子确诊得了抑郁症。 周围的人都说,孩子这样,是当父母的错。 但帖主不理解,想不通自己到底错哪了,不明白为什么任劳任怨照顾孩子起居,供她上学,孩子还抑郁。 “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为什么不能体谅父母一下?” 最后,帖主发出这样的疑问。 知乎上也有一个热门话题:怎么看待“爸妈也是第一次当父母”这句话? ![]() 题主说,自己的重度抑郁症就是拜父母所赐,并且抑郁症目前转成了双向情感障碍,可能一生都无法治愈。 题主和朋友说,不想回家,想离父母远一点,结果朋友也用了这句话来宽慰自己。 对于题主的这个话题,答主@Un-Lovable的答案深得我心:
的确,新手学车,半道熄火很正常,但是不意味着新手违规就可以原谅,错误与错误之间也是有原则性区别的。 你是第一次当父母,但你并不是第一天当,孩子给了你时间去学习,只是你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去纠正。 你之所以当父母当得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经验,而是因为没有心。 你明明知道有些话说出来很难听,有些事做出来很难看,但你仍然不在乎。 最后,孩子被刺痛了,你也只会拿“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来为自己辩解。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父母习惯了偏心她的姐姐宝拉和弟弟余晖,而总是忽略德善。 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只差三天,父母便总让她跟姐姐一起过生日,德善因此提出了抗议,后来父亲就对德善说了这句话:“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 但其实,这句话不过是不合格的父母推卸责任的借口。 这就好比说,这是我第一次过今天,所以我今天犯的所有错误都应该被原谅。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个抢劫犯在自己被判刑后对法官说:“我也是第一次当人,求你们放过我”,难道就可以脱罪了吗?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15岁的来访者小雅说,每次她想和妈妈谈心,妈妈就会用"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来结束对话。 这句话像一堵无形的墙,阻断了母女间真正的沟通。 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68%的青少年表示父母曾用这句话来回避深入交流。 而42%的孩子,因此产生了"我的感受不重要"的错误认知。 这句话本可以是一个坦诚的自我安慰,但在现实中,它常常变成一种情感勒索: 父母用"没经验"来要求孩子无条件体谅,却忽略了孩子也是第一次经历成长。 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不是父母犯错的次数,而是他们是否愿意调整和修复。 “第一次当父母”可以是一句开场白,但不该是结束语。 真正成熟的父母会说:“我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可能有很多不懂,但我会学着理解你。” 那些总把“第一次”挂嘴边的父母,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缺乏经验,而在于拒绝把“第一次”变成“下一次更好”的起点。 就像学走路的孩子不会因跌倒被责备,但成年后若仍以“我是婴儿”为由拒绝站立,便成了荒诞剧。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只需要“足够好的父母”,即能看见并回应孩子真实情感的父母。 “第一次”不该是拒绝成长的借口,允许犯错,但不能把“没经验”当做持续伤害孩子的理由。 日本作家岛田洋七在《佐贺的超级阿嬷》里写过一个对比: 他的外婆穷得吃不上饭,却从不用“我尽力了”来敷衍他,而是说:“晚上别想难过的事,等太阳出来再说。” 这种态度才是关键,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关上倾听的耳朵。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真正“看见”。 如果父母永远停留在“我已经尽力了”的自我辩护里,那这句话就真的成了一种逃避——逃避责任,也逃避了真正去爱的可能。 台湾心理学家洪仲清建议:把“第一次”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契机,而不是沟通的终点。父母可以尝试: ①用"我注意到你最近..."代替"你怎么又..." 许多父母习惯用指责性语言开启对话:"你怎么又玩手机?""你怎么又没考好?"这种表达方式会立即触发孩子的防御心理,让沟通变成对抗。 "我注意到"是一种观察性语言,不带有评判色彩。比如:"我注意到你最近放学后都会先玩一会儿手机。" 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而非被监视。 ②每天留出15分钟"不评判"的倾听时间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普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日均有效沟通时间不足7分钟,且70%是命令或说教。设立专属的"倾听时间"能打破这种模式。 ③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平等交流感受 区别于临时性的说教,制度化家庭会议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尊重。日本家庭治疗专家发现,定期开展家庭会议的孩子,责任意识比同龄人高2.1倍。 父母可以不完美,但更需要有成长的勇气。 当"第一次当父母"从挡箭牌变成起跑线,家庭才能真正成为情感的港湾,而非伤害的现场。 真正的成熟,不是用"第一次"来逃避责任,而是在每一次"第一次"后,都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免费试读《精读君通识词典》前30个词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