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本想着让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掌兵,齐王李元吉在中间搅和,三个儿子互相牵制,自己稳坐皇位。这招平衡术放在普通人家里可能管用,可惜他面对的是三个野心勃勃的狠角色。 李建成不是省油的灯。他坐镇长安多年,朝中文官大半是他的人,后宫嫔妃天天在皇帝耳边说他的好话。魏征这些谋士早就看出李世民是心腹大患,几次三番劝太子'先下手为强'。李建成虽然没立即动手,但已经在暗中调走秦王府的将领,削弱李世民的兵权。 李世民更不是善茬。他带着尉迟恭、秦琼这帮猛将打下半壁江山,军中威望高得吓人。李渊封他个'天策上将'的头衔,本想着安抚一下,结果反倒给了他开府置官的特权。秦王府里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俨然一个小朝廷。 李渊的平衡术玩到这份上,已经成了走钢丝。两个儿子一个掌握朝堂,一个手握重兵,就像两匹烈马拴在一辆车上,随时可能把车拉散架。老皇帝还在做着春秋大梦,以为能一直这么维持下去。 但权力场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李建成要是真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清洗秦王府。尉迟恭、程咬金这些猛将要么被夺兵权,要么被安个罪名处死。李世民最好的结局是被软禁终身,搞不好就直接'暴病而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建文帝削藩逼死亲叔叔,康熙收拾鳌拜,哪个不是血淋淋的? 反过来李世民赢了,不也把大哥、四弟的十个儿子杀得一个不剩?逼着老爹退位当太上皇?这不是因为他心狠,而是权力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李渊的平衡术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就像纸糊的盾牌,一捅就破。 玄武门之变那天,李世民带着尉迟恭几个人埋伏在宫门,一箭射死李建成,追上去砍了李元吉。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谋士早就把各种可能都算透了。他们知道,要么不动手,要动手就必须赶尽杀绝。 李渊在宫里划船的时候,还不知道两个儿子已经没了。等他见到尉迟恭提着血淋淋的刀进来'护驾',一切都晚了。老皇帝能怎么办?兵权都在李世民手里,满朝文武见风使舵,他除了退位当太上皇,还能怎样? 这场兄弟相残的惨剧,表面看是李世民心狠手辣,实际上是权力游戏的必然结果。李渊的平衡术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他的儿子们太优秀了,优秀到谁也不甘心当配角。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父子之情、兄弟之义都成了笑话。 李世民后来开创贞观之治,证明他是个好皇帝。但玄武门那天的血迹,永远擦不掉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污点,而是整个权力游戏的残酷写照——在皇位面前,要么赢家通吃,要么满门抄斩,从来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