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上)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大跌价为标志,开始了一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经济损失最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直至今日,资产阶级提起这次经济危机仍谈虎色变。人们不能忘记,这次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整个工业生产缩减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有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农破产,它是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1919年至1920年的经济危机后,自1924年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时期。但是,这种稳定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造成危机的各种因素以不同的形式潜伏着,并没有消失。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使旧的经济体系完全打乱,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资本垄断程度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矛盾及不平衡状态加深。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财政信贷危机开始,然后扩展到工农业生产各部门,首先是从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开始,然后扩及到世界各地。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抛售股票1280万股,而平日只有二三百万股。花旗、大通等银行的老板曾企图组织一个2.4亿美元的购进集团,以控制抛售股票的浪潮,但没有能奏效。10月29日后的一个月内,股票价格下跌40%,到年底,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各种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左右。1929年至1932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55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252美元下跌到61美元。股票市场崩溃、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必然引起银行倒闭。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德国首先受到影响。1931年5月至7月,德国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减少了42%,同年5月11日,奥地利最大的信用银行倒闭。7月13日,德国的大银行之一达姆塔特国民银行破产。自5月份起,德国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波兰等国都出现了向银行挤兑存款的风潮。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和南美洲及大洋洲各国,法国是较晚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大国。 经济危机迅速导致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和失业人数剧增。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国下降31.9%,英国下降20%。生产下降使大批企业倒闭。危机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有13万家以上,1933年有失业工人1700万,失业率达24.9%。为了应付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转嫁危机。美国国会首先在1930年5月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立即招致33个国家的抗议,7个国家随即采取了报复性的措施。法国、英国等国纷纷采取了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以及英联邦会议决定在英帝国内部建立关税优惠制,进一步促成关税战、市场战和货币战激化。为了解决这些日趋尖锐的矛盾,1933年6月12日到7月27日在伦敦召开了有66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经济会议,但没就降低关税和稳定货币等重要问题达成协议。 这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欧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反饥饿运动,工农运动也开始高涨。1930年3月6日,125万美国失业工人在全美各大城市举行了示威游行。经济危机还促使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更加尖锐,印度、中国、朝鲜、埃及、越南等国出现了新的反帝高潮。危机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此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的情况,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波兰、匈牙利、希腊、罗马尼亚等国,法西斯势力抬头,出现了一些法西斯组织。 ![]() 2.罗斯福新政1929年3月,共和党人赫伯特.胡佛(1874-1964)出任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他在总统任期内(1929-1933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通过紧急救济法,创设联邦信贷银行、联邦农业局、复兴金融公司,提高关税率,但未见效果,美国经济陷于混乱之中。在危机期间,美国的煤产量下降41%,钢减产76%,汽车减产80%。1933年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减少55.3%,生产资料的生产减少72%。农业也没能逃脱危机,农业品"过剩"而堆积如山,农产品价格猛跌使农业收入大幅度下降,100万农户破产。胡佛被称为"饥饿总统",人民对他已失去了希望。 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人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1882-1945)击败胡佛,以472票对59票获大胜。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表达了克服危机所造成的严重恶果的决心,同时要求国会赋予他广泛的行政权。从3月9日到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十多项重要法令,史称百日新政时期。新政的内容十分庞杂,但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应急的措施达到救济、复兴、改革的目的,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应用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因斯(又译凯恩斯,1883-1946)的经济理论。凯因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系统地提出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主张国家要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整顿财政金融。1933年3月5日,即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一天下令禁止囤积黄金。3月6日下令停止全国银行的金融活动,进行整顿。3月9日,国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由罗斯福签署了《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改组破产的银行,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同日又公布了《存款保险法》,由政府保证存款的安全,防止新的挤兑风潮出现。根据罗斯福的指示,自3月13日起,联邦储备银行等大银行开始恢复营业,4月初,已有近1.3万家银行获准开业。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特高尔法,规定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储户实行保险,同时还使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1934年通过了黄金储备法和证券交易法,强化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 ![]() 第二,调整工业生产。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其目的是"鼓励全国产业复兴,促进公平竞争。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为此成立了全国工业复兴委员会,对如何减少失业人数,失业救济和劳资关系做了规定。为减少劳资争议,1935年7月5日罗斯福又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局。依据这一法案,在5年内处理了2.5万多宗申诉案。 第三,复兴农业。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通过提高农村购买力以解救当前全美的经济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限制农业生产,减少耕种面积,政府对大量缩减耕地面积和降低牲畜繁殖率者,给予补助式奖励;二是平价,由政府补贴维持生产品的价格。这一法令使农场主减轻了危机的压力,农产品价格明显上升。1935年同1932年相比,农业净收入从19.28亿美元增为46.05亿美元。 第四,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和福利事业。1935年8月14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目的是"建立一个社会性保险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未成年人和瘸腿的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及失业补助作出更为妥善的安排"。为减少失业大军的压力,1933年至1937年由政府拨款120亿美元兴修水利工程,造林修路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购买力。著名的田纳西水电站工程即是这时修建的。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的经济指标自1935年起开始稳步上升,失业人数大量减少,由1200万降到800万。在1936年的总统选举中,罗斯福以其新政的显著成绩在竞选中获胜。新政实施的过程,反映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总的趋势。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新政的实施却在当时世界法西斯主义泛滥时保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避免了象德国、日本、意大利那样被推上法西斯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