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脚麻,不少中老年人都不陌生。清早起床,脚踩地板像踩棉花;手握筷子,像戴了厚手套。“是不是中风前兆?”、“是不是颈椎压迫神经?”这些念头像蚂蚁一样钻进脑子。 但有时既不是骨头问题,也不是神经变,而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被“堵”住了,血不养筋,筋就僵硬发麻。你有没有想过,问题或许藏在血里? 常年手脚发麻的人,十有八九血液运行有“淤阻”之象。这不是迷信,不是玄学,而是实打实的中医观察。现代人讲循环系统,中医讲气血通畅,本质上是一个道理。 血流不畅,营养不到,神经当然“吃不饱”,自然就麻。尤其是中老年人,气血本就不足,如果再加上久坐、吃得油腻、喝水少、动得少,淤血更容易在身体里“打结”,筋脉被“卡住”,麻木感就找上门来。 很多人误以为麻就是神经问题,动不动就做核磁、查脑图,忽略了血的作用。可有些人检查啥也查不出,医生说“没啥大毛病”,但就是麻?这时候,不妨从中医角度找找答案。中医讲“血不养筋,则筋失所主”,血液不通畅,筋脉就会僵硬、麻木、酸胀。 而中成药中有一味备受推崇的“通络养血”好帮手——舒筋活血片。别小看它,它不是止痛药,不是安神药,而是从根源上改善气血循环、解除筋脉痹阻的中成药。 它不是一吃就见效的灵丹妙药,但长期坚持服用,对慢性、顽固的麻木、酸胀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什么是“淤血”?简单说,就是血液运行缓慢、黏稠、堵塞。中医里的“瘀血”,现代医学常对应于血液循环不畅、微血管堵塞、小血栓等状态。 尤其是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风湿病人,体内更容易“藏瘀”。这时候,不调血,只调神经等于缘木求鱼。 很多“老寒腿”“老麻手”患者,冬天更严重?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凝滞血脉。血一旦凝滞,筋就像橡皮筋放在冰箱里,僵硬、弹性差,酸麻胀痛随之而来。 这时候,用外擦的药膏、热敷、按摩,虽然有用,但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关键在于“通络+养血”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源解决“筋不柔、血不通”的问题。 再说回舒筋活血片,它的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地龙等,这些药材在中医里都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养血润筋的老搭档。 特别是当归和川芎,一个补血,一个行血,是中医调经络、化麻木的经典组合。乳香没药不光是“活血化瘀”,还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是“血中消炎剂”。 但也要提醒一句,舒筋活血片虽好,但不适合所有人。比如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的人,都要慎用。中成药虽温和,也有“脾气”,不能乱吃。 除了药物调理,生活方式的调整更是“根”的部分。不少人一麻,就以为是“年纪大了”,结果一坐就是一整天。筋不动,血不走,越不动越麻。筋靠揉,血靠动,动为阳,静为阴,阳气不足,血也跑不动。 睡前泡脚,是个老办法,但值得提倡。尤其是用艾草、生姜、红花泡脚,不仅能温经活血,还能疏通寒湿。泡脚后顺手揉一揉小腿肚、脚底的涌泉穴、脚背的太冲穴,胜过吃一堆保健品。 再说个冷知识,每天原地踏步3000步,不仅能提升下肢血液回流,还能缓解足部麻木感。看似小动作,实际对腿部循环有大帮助。 尤其是站久坐久的中老年人,腿部的“第二心脏”——腓肠肌,常年不动,血液回流减慢,麻木就是信号。 饮食上,忌寒凉、少甜腻、戒久坐,是麻木人群的基本操作。尤其是常喝冷饮、爱吃冰品的人,寒从口入,血液循环自然变差。试试每天喝点温热的红枣桂圆水,补血养心,还能改善入睡困难、四肢冰凉的问题。 你是否也曾有过“洗澡时水冲在腿上都没感觉”的经历?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反应迟钝的表现,经络不通,气血不到,肌肤就“麻木”。这时候,仅靠西药控制症状远远不够,中成药的“养血通络”思路,恰恰补了西医的短板。 但要提醒一句,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最终目的都不是“压住症状”,而是“恢复体内的平衡”。麻木只是身体在提醒你,哪里堵了、哪里冷了、哪里该动了。听懂身体的语言,比吃什么药更重要。 最后说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小知识,穿着过紧的袜子、裤子,也会导致下肢麻木。 尤其是弹力裤、高筒袜,长时间压迫血管,血流不畅,时间一久,麻木感就冒出来了。别光怪气血,外在因素同样不能忽视。 总结一句,麻不是小事,但也不必恐慌。调血、养筋、动身、避寒,四字方针,胜过乱投医。中成药是工具,关键还是得靠你自己把筋揉通、把血养活。身体的“线路”通了,麻木才会真的走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