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3王馨晨: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何在

 高教课堂研讨 2025-05-24 发布于江苏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而相较于其他群体,当代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有更高的热情,几乎每位大学生都会在校内校外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甚至会出现争抢志愿者名额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高校和社会组织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制度驱动:

学分与考评、动机内化

      翻开许多大学的《学生手册》,志愿服务时长与综测分数挂钩的条款总是赫然在列。为了凑够需要的志愿时长、为了在综测中多加零点几分、甚至为了保研简历上的“社会责任”一栏不空白,大批学生涌入志愿活动。这种“制度性参与”催生了独特的校园现象:有人边给老人读报,边背考研单词;有人参加环保活动只为集齐九张打卡照发朋友圈。

      表面看,这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功利化设计,但深层而言,它却折射出我们当代青年的生存策略: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连“做好事”都需要纳入KPI考核。当奉献变成一场“积分竞赛”,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成了成就系统中的NPC。然而,这种动机未必全是消极的。当初为了加分而参加的急救培训,或许未来某天真的救回一条生命。制度的外力推动与个人的内在成长,或许也可以在矛盾中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心理补偿:

减压、强心、价值重审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学生的压力日渐增长,越来越多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进行自我疗愈。那些在考研压力中濒临崩溃的学生,可能在老人院服务活动中通过与老人交流重新平复自己的心态,找到平和的自己,还有许多同学遭遇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挫折,也可以在在社区服务中找到被需要的踏实感。积极心理学证实,利他行为会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这种助人为乐的快感正在成为大学生心理疗愈的新方式。

社交资本:

跨圈的伙伴拓展与筛选

      志愿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场筛选机制,参与者至少具备同情心、行动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特质中的某一项。一群具有相似特性的大学生聚在一起,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家的社交需求。一些大学生们认为在志愿活动团队认识的伙伴,可能比游戏队友更值得深交,大家在这些服务中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同班同学的交情。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社交,正在重塑年轻人的关系图谱,他我们既在帮助他人,也在寻找精神上的同路人。

      志愿服务的动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是混杂着理想主义与现实考量的光谱。值得庆幸的是,当代大学生在思考“我能得到什么”和“我能给予什么”时,同时也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让善良变得理性,让功利变得温暖。在利己与利他的平衡木上,走出更成熟的社会公民之路,展现新时代的青年风采。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