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 用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 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 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妻”字。
妻的甲骨文左右结构,从女,从屮(cǎo),从又。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两部结合,写成“甾zī”形的混合结构。这时候“妻”字的下部是女子双手交叉叠放腹前端庄而坐的形象;上部,像一只手整理女子头发,或给女子戴头饰的形象。到秦代小篆,将“发”形写成了“屮”,但“手”的形态依旧没有变化。到了隶书和楷书又把“屮cǎo”写成了“十”,慢慢的发展成了现在的“妻”字。 “妻”的甲骨文,左半部分像一个披发女子,右边是“又”字,像一只手。两部分合起来像用手整理女子头发,表示女子已出嫁,成为别人的妻子。字形描述的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女子成人礼——笄(jī)礼的情景。 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需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妻”字的形象恰好与笄礼的场景吻合,意义也非常贴切。 由此推测,“妻”字原本可能是一种仪式或标志,表示女孩成人、成家。 可是,近代不少人把这个寓意美好的“妻”字强行解释成“掠女为妻”。 不少近代的“学者”将“妻”字解构为:左边是一个长发女子,右边是一只手( 又),强行抓取女子的头发,有(抢亲)为妻之意,强娶为妻。 他们提出:“妻”的原始意义是抢劫女子。 他们的依据是:掠夺式婚姻在原始社会很普遍。还引用郭沫若的话:“在奴隶社会对待俘虏,不再是杀死,而是男为人臣,女为人妾”用这种移花接木,偷换概念的手段故意去抹黑汉字的美好含义。 首先,从事实上看,在原始野蛮的远古时代,人类族群生活中或许普遍存在“抢掠配偶”的现象。但原始社会“抢”的是生育繁衍的工具,部族或家庭的奴隶,而不是地位对等的“妻”。即便“抢掠”过来,也没有维持长久稳定关系,组成家庭的目的。与踏入文明后,男子为“夫”,女子为“妻”组成稳定家庭有本质区别。 其次,从时间上看,“抢掠女性做配偶”的事情只在距离有组织聚居的原始部落更遥远,没有规则制度的野蛮时代普遍发生。人类社会形成家庭关系以来,家庭所追求的稳定性与和谐性就使得绝大部分人不会通过掠夺的方式寻求正式配偶。所以,在人类社会规则形成,发明文字的时候,不太可能用已经脱离主流的远古时期“掠夺女性奴隶”情形去描述组成稳定家庭,与丈夫地位对等的女性。用“掠夺女性”解释“妻”字是非常明显的张冠李戴、牵强附会、刻舟求剑。 最重要的是,“妻”字自诞生至今,在表示夫妻关系中的女性意义时都包含了“美满生活”的寓意。在中国社会,古往今来“妻”都是构成家庭的半边天。中国人的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于世,这与家庭中勤劳贤惠、勤俭持家的妻子有重要关系。中国社会对“妻”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非常肯定的。民间流行的许多谚语便可看出,如:“秧好一片谷,妻好一片福”、“妻贤夫祸少,子孝母心宽”、“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的妻”、“休妻如毁青苗”等等。 “妻”字在所有使用场景的意义都与“掠夺妇女”没有丝毫关系。“妻也者,亲之主也。”(《礼记·哀公问》)“妻”是男子最为亲近的人。 将“妻”字的起源解释为“掠女为妻”除了故意抹黑汉字,丑化华夏文明,实在找不到任何正当的理由。 所以,我们认为许慎《说文》的解释才是“妻”的正解。 《说文》卷十二女部:“妻,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職也。” 许慎认为:“妻”,就是跟丈夫相齐配的妇人。它由“女”、“屮”和“又”三部分会合成意。“妻”即“妇与夫齐者也”,主持家庭事务是妻子得职责。 当然,受小篆字形的误导,许慎错把“屮”认作“草”。从甲骨文看“屮”形应是女人的头发。“妻”字就是用手整理女子头发,表示女子已出嫁,成为别人的妻子——笄(jī)礼的形象。 事实上,“妻”字在使用中天生透着一股暖意,洋溢着一种喜庆浪漫、热闹欢乐的气氛。它一出现,人们就联想到娶妻生子、喜结连理,想到大红新衣,亲朋好友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