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抗洪踏狂澜 ![]() ![]() 来不及喘气,来不及松懈,为了把书稿以最快的速度印出来发到部队,发到九江,发到读者的手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分秒必争的抓紧做。 按正常的渠道,作者写完书稿交给出版社就完成了任务。出版社从审稿到编辑,再三审三校,最快的速度也得三四个月,如果按常规顺序,一年半载也很正常。 我们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一切事情自己办。早在写稿时我心里就在谋划出版的事了,我们联络部在福州有家海风出版社,政治部有印刷厂,只要请政治部领导出面沟通并审阅书稿,由出版社拨给我们一个书号,其他装帧设计、版式校对我们都能干,半个月印刷出版是完全可能的。 我将这一计划报告给政治部首长,很快得到了支持,指定由张宝康副主任负责审稿。我搜肠刮肚地要以最好、最快的标准设计一个得意的封面,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必需的元素:洪水和抗洪的勇士。于是我计上心来,立即去长江中心拍摄浩浩洪波,将这个激流巨浪的画面作为封面和封底的背景,在这个宏大背景的下方,占四分之一的画面,是身穿救生衣的抗洪勇士们抢堵决口的英勇群像,封面右侧印上方政委题写的“九江狂澜”四个行书大字,整体风格雄浑壮观,大气磅礴。 ![]() △1998年8月九江决堤,作者奉命赶赴抢险现场 采写《九江狂澜》 方政委写了横和竖两幅题字供我们选用,陈炳德司令员作的序言修改了几次也已经定稿,海风出版社的书号也收到了,印刷厂已准备好了纸张等待制版开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心急火燎地等待书稿最后的审定。 任我一天几次斗胆催促,一向大度直爽的张副主任仍然不紧不慢地要我“不要急”。我怎么能不急呢?抗洪抢险的高潮过去了,听说部队准备撤退了,我们一个月来的心血全在这本书中,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字向抗洪勇士和关心九江抗洪的人们报告并致敬,现在是春光一刻值千金,时间就是效果。 终于,审查的书稿退回来,改动不大。作家有作家的视角,领导有领导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少出差错。 我们的心随着印刷机欢快地转动。我监视着每一个环节:油墨不均匀会造成字迹不清,色彩不正会造成封面偏色。还有塑封、装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督促。印刷厂工人加班加点,十二天,仅仅十二天时间,《九江狂澜》就与读者见面!我们将书送到刚从抗洪前线归来的官兵手中,将书送到九江新华书店,将书送到总部机关,将书送到抗洪抢险英模代表的手中。见到这本书的人都说:这么快!你们的动作太快了! 这是九江抗洪的纪实,这是长江决口的历史,这是人民战士的颂歌,这是军队作家的责任和光荣。战士们创造了抢堵长江决口的壮举,我们创造了45天采写出版一本书的奇迹,这奇迹归功于抗洪抢险的勇士,归功于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人们。 《九江狂澜》在北京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与会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本书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虽然这是20多年前的事了,回过头来想想,年轻真好。那时不怕苦,不畏难,想到就去做,就能做到。如今是有心无力了,但想想当年的我们,也是一种欣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徐志耕,浙江绍兴人。曾任《解放军报》记者,原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他是自发地大范围地调查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第一人。1987年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 在大陆和港、台出版三十种版本,并译有英、法、日文发行海外。另有《幸存者说》《浴血淞沪》《莽昆仑》《沂水长》《归来》等。 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