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国内掀起一股留法“勤工俭学”的风潮。 那时候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无所不用其极,学美国、学英国、学苏联、学日本、学意大利的都有。 法国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双料起源地,根正苗红的革命老区,第三世界国家凡是有志于救亡图存的,都把法兰西当成精神祖国。 但有个问题,法国很远,路费很贵,去法国搞“勤工俭学”是需要钱的。 比如说,当时中国到法国只能坐轮船,光船票钱就是100块银元,生活费还得自理。 即便你年轻有为志向远大,出不起这100块,法兰西的大门就对你关闭。 再比如说,那些立志留法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很少有懂法语的,即便到了法国,也不一定能快速找到工作。 因此,还要给他们准备一定的生活费。 当时法国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是30块银元左右,杂七杂八算下来,平均每人至少要准备500块银元。 1919年至1920年,湖南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有19人,最少最少要给他们准备1万块银元才能启行。 否则,还没到法国呢,他们可能就饿死了。 这笔钱从哪里来?毛主席说,我来办! ![]() 毛主席和留法勤工俭学扯上关系,其实也是个意外。 1918年6月,毛主席从读了五年的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一下成了待业青年,当时长沙政局混乱,根本就找不到工作。 再则毛主席的父亲、母亲当时身体不太好,按常理来讲,作为家里顶门立户的长子,毛主席应该回韶山待一段时间的。 如果真回了韶山,中国历史可能就要重写了。 关键时刻,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教授,给毛主席、蔡和森写了一封信,说北京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你们可以来北京试试。 1918年8月,毛主席离开长沙,第一次到了大城市武汉,第一次到了当时的首都北京。 长沙、武汉、北京,三个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就这样连起来了。 到北京之后,经杨昌济介绍,毛主席认识了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被李大钊安排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月薪8块。 在北京工作了半年,1919年春,母亲病重,毛主席离开北京,绕道上海往湖南赶。 1919年10月5日,母亲去世,作为长子的毛主席,从长沙回老家奔丧,不到两个月,1919年12月3日,父亲去世。 父母相继去世,韶山的那个家就算散了。 在父母灵前,二弟毛泽民、三弟毛泽覃问大哥,以后咱们家怎么办? 主席毅然决然地说:把地分了,把房子送了,你们跟着我,一起去干革命。 ![]() ![]() 1919年12月18日,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运动,毛主席第二次抵达北京。 12月3日父亲去世,18日就到了北京,这个细节也可以说明毛主席和父亲的关系并不怎么好。 再次到达北京后,恩师杨昌济已经病重。 病榻之上,杨昌济写信给因参加南北和平会议滞留上海的章士钊,向他举荐毛泽东、蔡和森,称: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拿着恩师给的推荐信,毛主席从北京来到上海,鼓足勇气敲开了章士钊的大门。 章士钊非常看重27岁的毛主席,这一把,就帮毛主席筹集到了两万块大洋。 毛主席将这两万大洋,全部转交给了因经费短缺,滞留在上海的新民学会学员们。 临行前的最后一刻,毛主席决定自己不去了,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1920年年底,毛主席同杨开慧完婚。 1921年7月23日,毛主席和何叔衡到达上海,代表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历史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