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在中医学中多因肝郁气滞、血瘀阻络、外感风寒或跌扑损伤导致,表现为肋间刺痛、灼痛或放射痛,咳嗽、深呼吸时加重。 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也是筋会穴,具有疏肝利胆、通络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是缓解肋间神经痛的关键穴位。 ![]() 阳陵泉穴定位 1. 穴位定位 标准位置: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简易取穴法: 屈膝90度,摸到膝盖外侧下方突出的骨头(腓骨小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为阳陵泉穴。 2. 功效 疏肝解郁——调理肝胆气滞,缓解胁肋胀痛。 通络止痛——改善神经痛、肌肉痉挛。 舒筋活络——针对筋脉拘急、运动损伤。 操作方法 1. 指压按摩法(急性疼痛发作时) 用拇指用力按压阳陵泉穴,配合深呼吸,持续3~5分钟。 可同时按压太冲穴(足背)增强疏肝效果。 2. 艾灸法(适合寒凝血瘀型疼痛) 用艾条温和灸阳陵泉穴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 每日1次,连续5~7天。 3. 针刺法(需专业医师操作) 直刺1~1.5寸,行泻法或平补平泻,可配合电针。 搭配穴位增强疗效 1. 支沟穴(前臂)——手少阳三焦经穴,专治胁肋痛。 2. 期门穴(胸部)——肝之募穴,疏肝理气。 3. 太冲穴(足背)——肝经原穴,解郁止痛。 分型调理建议 气滞型(胀痛为主):阳陵泉+太冲+期门。 血瘀型(刺痛固定):阳陵泉+膈俞+三阴交。 风寒型(遇冷加重):阳陵泉+风池+列缺。 注意事项 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发热,需排除带状疱疹、胸膜炎等疾病。 避免提重物、突然扭转等动作加重损伤。 可配合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瘀汤等中药调理。 阳陵泉穴是肋间神经痛的特效穴,配合支沟等穴可显著缓解疼痛。但需明确病因,严重者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治疗。 仅供参考,请线下就医就诊。 |
|
来自: zgrzwd > 《颈肩胸背腰腿疼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