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子规》的诗中秘境:四句古诗藏着治愈心灵的 3 个密码

 qiangk4kzk8us4 2025-05-24

中国古代的诗里,四言、五言、七言都很常见,大家也熟悉,比如《诗经》里的四言,唐诗里的五言、七言。但六言诗却一直不怎么“火”,虽然从三国魏晋时期就有人开始写,但写的人很少,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多。

到了唐宋时期,写六言诗的人稍微多了些,也出现过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总体来说,文人写诗还是更爱用五言、七言,六言只是偶尔尝试一下。

比如南宋的陆九渊,他既是思想家,也写过一首六言诗《子规》,虽然六言诗很难写得出彩,但这首诗却挺有味道,算是六言里的佳作了。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陆九渊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

《子规》

南宋·陆九渊

柳院竹亭茅店,云芜风树烟溪,

听彻残阳月下,不论巴蜀东西。

'柳院竹亭茅店,云芜风树烟溪',短短两句,陆九渊便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卷。

柳树环绕的庭院,翠竹掩映的亭台,茅草搭成的小店,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建筑,仿佛让人置身于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

柳枝随风摇曳,竹叶沙沙作响,茅店在晨光或暮色中静默,构成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和谐画面。

远处,云雾弥漫的荒芜之地,风儿吹过树木,如烟似雾的溪水潺潺流淌。'云芜'' 风树 ''烟溪',这几个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云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风儿让树木有了灵动的姿态,烟溪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柔和与温婉。

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大自然最本真的模样,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听彻残阳月下,不论巴蜀东西',当夕阳西下,月光洒落在这片土地上,诗人静静地聆听着周围的一切。

残阳的余晖为大地染上一层金黄,月光的清辉又为世界披上一层银纱,在这样的时光里,诗人沉浸于自然的声响之中,或许是溪水的叮咚,或许是树叶的沙沙,或许是晚风的轻吟。

'不论巴蜀东西',更是体现出诗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巴蜀之地,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甚远,但在诗人眼中,此刻的美景早已让他忘却了空间的界限。

他在意的不是自己身处何地,而是眼前的景、耳边的声、心中的情。

这种悠然自得、不为外界所扰的心境,正是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所渴望的。

当我们被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所困扰时,何尝不想拥有这样一份宁静与淡然,让心灵在自然中得到放松与治愈。

陆九渊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其诗作自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诗中的景,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呈现。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 '心外无物' 的理念。

在他看来,外界的美景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人的内心对其产生了共鸣。

当我们用一颗宁静、平和的心去看待世界时,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好。

同时,诗中所展现的悠然心境,也是心学中 '致良知' 的一种体现。

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纯粹与本真,不被外界的名利、欲望所左右,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意义。

就像在这 '柳院竹亭茅店,云芜风树烟溪' 的环境中,诗人抛开了世俗的烦恼,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了心灵的自由与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