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辋川六言》

 拾穗晨清 2022-04-02

(一名《田园乐》)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这篇组诗现在存在着两个题目。如果《田园乐》是正确的文本,那么这篇组诗的写作时间就有可能是在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在终南隐居的那一年,当然也可能是王维在辋川置有别业的那个时期。如果正确的文本是《辋川六言》,这篇组诗就是王维在辋川置有别业的时期所作。可问题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而这对理解这首诗是重要的。

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田园乐》这个题目正确的可能性似乎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本诗不大像是写在官而隐的生活。而王维的《辋川集》是中一首诗是说:“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虽然也是写隐逸性质的生活,但语调是很平和的,和本诗的第一、第二首的有些清扬是明显不大相同的。感觉本篇组诗即使是作于辋川时期,应该也是这一时期的最早期。不过这些基本上也还只能算是猜测,作为证据是不够的,我们还是无法完全肯定哪个题目是正确的。

王维是在天宝二年(743)左右购置了辋川别业的。辋川别业距离长安城是有段较长的路程的,因为这个时期王维一直在朝中任职,所以实际上王维除了一些假期之外,并不住在辋川,大多数时候还是住在长安城中。这一段在官而隐的时期,王维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复杂而模糊的,有些厌倦这时渐渐有些黑暗混乱起来的官场,也确实喜欢散淡自由的隐逸生活,但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也为了家中的经济状况,王维也不能够真地离开官场。他那次离开官场隐居终南山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左右,天宝元年还是又出来任职了。其实王维在长安边上的终南山的隐居,本身就多少意味着王维隐居意志的不确定性。

唐玄宗早年的时候真是有些雄姿英发的样子,可惜到后面就开始糊涂了,而且是越老越糊涂,印证了俗话的老糊涂一语。安禄山叛军打来的时候明明潼关天险可以守住的,他偏不守,而自己从长安逃走的时候竟然只顾自私自利都不随后通知一下城中的官员,结果王维等许多官员是稀里糊涂就被叛军抓住了。然后被抓住的这许多官员大多数都是被胁迫下强派任了伪职。等到安禄山失败,这批被强迫派任了伪职的官员被唐军从洛阳带回长安,大都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

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残酷,本来这些官员中大多数人都只不过纯粹是名义上被强迫派任了官职,实际上一直是被软禁着。这就是说,他们除非当时选择去死,否则就罪行严重。他们中有的也确实是选择了死,后来是被算成烈士。可以说,他们中除了很少数积极主动投靠安禄山的,其他受到唐朝严厉处罚的都只能算是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牺牲品。

这一事件不仅是政治事件,也是唐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被抓住和被胁迫的人中,有不少是当时重要的文学艺术家。这一事件对他们、对那个时期的文学艺术都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对于王维我们知道的是,他似乎是渐渐更深更多地进到了佛教的思想信仰里,虽然王维这一次因为事件中他表现出对唐朝的忠心没有受到一点处罚,但是不代表他看不到其他人的悲惨遭遇。糊里糊涂当了烈士也好,迷迷糊糊受了无妄之灾也好,应该都是让王维看了会心里觉得很悲哀,可是他还不能说出来。

当然本诗是王维创作于较早的时期,基本上看不出什么佛教思想的影响,是写一种散淡自由轻松随意的隐逸性质的生活。

有的人从诗中“黄粱”一词上引申到沈即济《枕中记》的黄粱一梦的故事,以为可能是隐含一些佛教思想的意味。但是从年代上讲,王维根本不可能看到他之后的沈即济创作的传奇《枕中记》,因为王维去世的时候沈即济才不过十岁左右。黄粱,又称黄米,是古代黄河流域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比小米稍大,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王维的时候,黄粱应该是长安一带常吃的一种粮食

本诗的第一第二首表示出诗人对于京城官场的那种生活的厌倦,潜在的意思则是对于当时有些日趋黑暗混乱的社会和政治的失望。《论语·泰伯》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王维的人生中,我们明确地看到这几句话深刻的影响。这两首总的来说,对于王维这样的大诗人,是不能够算怎么好的。

诗的第三首几乎就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风景一时如此优美,诗人心中有如醉般的欣悦所以《唐诗笺注》说这首诗是“如此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采菱渡头风急”这一句写得极好,很是有力,一般的诗人写这样的题材大概是不会这样写的,连同下一句“策杖林西日斜”,便造就了这首诗一种特别的意韵,不是一味地优美,而且有爽悠远深沉。王维到底是一个极优秀的画家,他对风景的敏感程度往往明显超过了其他的诗人。

诗中“杏坛”、“渔父”两词应当源于《庄子·杂篇·渔父》:“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不过诗中的意思并不同于《庄子·杂篇·渔父》的扬道抑儒,而是儒道思想的调和折中。这第三首比第一第二首明显要好。

第四首也是有一种明显的画意,形式上也有创意,不再像第三首只截取一个时间的片断,某些时间运动的轨迹被诗人以一种自然巧妙的笔法固涩在当前的画面之中了。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说它“写出田园真朴景象”。落落长松夏寒”的“寒字极佳,有一种清冽劲爽的意味。“牛羊自归村巷”的“自”极佳,有此字则有一种境界。

诗的第五首,“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两句俱是写景如绘画,画意宛然,神韵悠远,而“独树高原”一语更是一种壮逸之气。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这两句诗说:“非右丞工于画道,不能得此语。”事实上唐代诗歌里我们也只看到王维这样写。

诗的后两句“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则感觉平平,用典感觉是有点不自然,不够好,意思也还是儒道综合。

天边独树高原”此语,让我们从中看到一种盛唐的神采,毫无疑问这就不是一般的隐逸诗歌题材,这样的远望和远景中潜在着一种非隐逸性。当然世间从来也极少纯粹的隐士,人一般都是复杂的,王维的思想也是如此,我们看他辋川时期的《辋川集》中的《华子冈》一诗: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又是秋天来临,但却是近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秋,是连山秋色壮阔苍然的秋,天空中是浩浩的生命的队列向无尽的远方飞去。诗人登上辋川的华子冈看着这些,最后是走了下来。诗人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惆怅。我们不能够很清楚他都是为什么而深深惆怅,大概他也曾经向往远方,向往那奔向远方的浩浩的生命队列。可是现在,似乎这些都已成为曾经的梦想,而世事人生只是如此。

本诗的第六首,很好,没有用典。隐逸生活的闲适惬意和幸福甜美终于是到了一个最高点,一个完全美好的春天时分。百分之百地形式中规中矩语言纯熟自然意境闲和优美,找不到丝毫缺点,却也完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格。也许人世间的幸福总是常常相似,不幸才常常各有不同。

顾随先生评论此首,说:

境界的确不错,很有诗意,可惜写得俗。若把“复”、“更”字去了,便不一样。改为:

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

花落童未扫,鸟啼客犹眠。

这便好得多,何故?此盖因中国诗不宜六言。

顾先生说的很对,我现在再仔细想想,确是如此,“复”、“更”两个字这样相对着一用后是明显有些俗了,评书、旧小说以及唱词里不是常有这种语气?但是六言诗确实也难写,古代的六言诗从来就少得很,或者也怪不得王维。

会不会是王维在长安城里常出入有奏乐歌唱游乐的场合,唐代或者也有类似后来说唱艺的情形,王维受到了些影响?我们现在知道,唐代有些诗歌是当时被演唱的。

又会不会是因为后来通俗的说唱艺术常有这样的语气,我们就多少因此感觉这样的语气俗?这我一时想不清楚。

诗的第七首,极好,没有用典。王维这七首六言诗,用典之诗往往都是不如不用典的。

诗的第七首,诗人身心沉浸在这闲适幽美的隐逸生活里,结语两句看似有些琐屑平淡,但是这琐屑平淡中其实隐寓着一种幸福之感,虽然是人生里那种很平常的幸福。人生倘能永远如此,那也是很好很好的了,不过却也总是并不能够。人很年轻的时候往往是不懂得这个意思的,写这首诗时候的王维可能是五十岁左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