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 年,山东沂源县张家坡镇村民取土。在北围子山,一铲子挖出几块头骨碎片。骨头泛黄。一开始,大家以为是战乱死的人。后来,考古队来了。结果发现,这些骨头是万年前史前人类的。2021 年春天,这个被叫做扁扁洞遗址的地方。几位科学家看显微镜下的骨片。他们皱着眉头。这具骨头有 9500 年了。骨头的 DNA 和现代山东人有关,但又有不同。到底是怎么回事? 扁扁洞遗址在沂源县东南部山区。洞口在崖壁上,能看见沂河支流羊家沟。洞里面面积大概 60 平方米,文化层有 3 米厚。用碳十四测过,古人在这儿活动的时间,是距今 9600 年到 11000 年前。这是山东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洞不大,挖出了一些石器、动物骨头和人类骨灰。这里的古人骨头保存得好,成了古 DNA 研究的重点。 ![]() 在扁扁洞之前,山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始于距今8500年后李文化,而扁扁洞将这一时间线向前推了近2000年,成为连接旧石器晚期与农业文明的活化石。填补文明链条空白。此前山东地区缺乏万年左右的古基因组数据,扁扁洞填补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期的关键空白堪称“旧石器最后的守夜人”。遗址中发现的最古老线粒体单倍体群B5b2,后来成为东亚和北亚人群的重要母系来源。作为黄河流域最古老的DNA样本之一,扁扁洞人成为破解东亚人群迁徙史的“基因路标”。 ![]() 如果把线粒体DNA比作母系家族的传家宝,那么B5b2就是山东为东亚贡献的镇宅之宝。根据一篇题目是“Ma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in ancient Shandong between 9500 and 1800 years ago”的研究论文。我国的研究团队运用高效的古DNA捕获技术,从扁扁洞的骨骼中提取出一段珍贵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B5b2类型个体,比此前记录提前了近4000年。该支系从扁扁洞向外扩散,对5500年前的青岛北阡遗址等人群产生了影响,甚至还和部分东亚北亚人群的母系祖先存在关联。如今,B5b2支系在山东半岛仍有零星分布,就像刻在DNA里的远古印记。 除了母系线索,扁扁洞人群的父系基因同样暗藏玄机。基因检测显示,扁扁洞人的父系单倍群为N1b。该标记的源头可追溯至约1.39万年前的中国北方某位男性,其后裔在新石器时代呈现爆发式增长。同一标记在山东博山、章丘小荆山多处遗址中连续出现,勾勒出父系人群在山东的长期延续。现代汉族中约1.24%的男性携带此标记,尤其集中在山东、陕西等地。 同时期东北有 C2 族群,东南有 O1a 族群,情况不同。这种类型在北亚分布广,显示其祖先可能沿西伯利亚 - 蒙古高原路线南下,最后在山东丘陵扎根。后李文化时期(距今 8500 年),N1b 仍是主流。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 6100 年),O2-M122 突然增多并占主导。 ![]() 现代山东人的父系以O2-M122为主占比超50%,与扁扁洞的N1b形成断层。这种剧变背后,或许藏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基因革命”。据推测大约6000年前,携带O2基因的农耕族群从黄河中游东进,取代了以渔猎为生的N1b人群,开启了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时代”。现代山东人基因组中仍保留着扁扁洞相关北方成分,而扁扁洞血统也通过迁徙扩散至南方,南北融合的痕迹成为东亚人群的共同底色。 尽管N1b族群在山东逐渐消失,但其基因并未灭绝。部分N1b族群可能向北扩散融入东北通古斯人群,成为满族、鄂伦春族的祖先之一。还有证据显示他们向西迁徙。仰韶文化中发现的N系族群,或与扁扁洞存在远亲关联。现代汉族中仍有少量N1b分布,尤其在陕甘地区,暗示着一段被遗忘的迁徙史诗。 这些沉睡在山洞中的DNA,不仅讲述了山东人的万年迁徙史,更揭示了中华文明'似黄河奔涌,纳百川而归海'的包容特质。所谓“本土”,从不是静止的标签,而是动态融合的进行时。 各位师友 您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