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

 谁在水墨飘渺间 2025-05-24
图片
图片

丨山東濟寧蕭王莊墓群。

《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全稱《任城國始封王孝王劉尚墓黃腸石刻》,刊刻於東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至和帝永元十二年(101年)間,無撰書者姓名(部分刻前或未經「書丹」),屬隸書(兼具通俗和典型)書法作品。

图片

丨山東濟寧任城王漢墓。

現藏於任城王漢墓原址(山東濟寧市任城區蕭王莊)和濟寧市博物館

图片
图片
图片

喪葬製度與「黃腸題湊」的演變 黃腸石刻是東漢諸侯王陵墓「黃腸題湊」製度的產物。這一製度源自西漢,原指用柏木堆壘槨室,東漢時期逐漸演變為以石材替代木材,形成「石材題湊」或「黃腸石題湊」。任城王墓(推測為孝王劉尚之墓,約公元50年前後建造)采用了大規模黃腸石砌築墓室,石塊來自不同地區,由各地工匠刻寫送石者姓名、籍貫及尺寸等信息,體現了「物勒工名」的製度要求。

任城孝王劉尚,光武帝劉秀之孫,東平憲王劉蒼次子,元和元年(84年)封,食任城、亢父、樊三縣。永元十三年(101年),去世,在位十八年。

地方行政與工匠組織 石刻內容涉及東漢任城國及周邊郡縣(如東平國、魯國、山陽郡等)的地名,反映了當時的地方行政劃分和徭役製度。題刻出自50余位工匠之手,多數未經書丹(直接鑿刻),風格多樣,展現了民間實用書法的自由性。

書法藝術與民間書寫傳統 石刻書體以通俗隸書(無波挑隸書)為主,兼具部分典型隸書特征,體現了東漢隸書鼎盛期的民間書寫風貌。刻工技藝參差不齊,形成工整、率意、拘謹、飄逸四類風格,反映了底層工匠的即興創作與審美表達。

图片
图片
图片

墓葬建造時期 任城王墓位於濟寧市任城區李營街道辦事處蕭王莊村南,墓群南北長790米,東西寬800米,原有墓葬九座,當地人稱「九女(米)堌堆」。根據墓葬形製、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為東漢任城國諸王陵墓,其中1號墓(M1)經發掘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東漢任城國始封王——孝王劉尚,在位時間為84-101年,由此可知,任城於漢墓黃腸石刻大約刻於東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至和帝永元十二年(101年)之間。

图片

丨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局部)。

曆代記載 明代靳學顏作《九冢詩》,這是對墓群最早的文字記錄,詩中描繪了當時墓群松柏成林、積土如丘的景象,但此時墓群可能已遭受一定破壞。清代《濟寧縣誌·卷一疆域略》載:「九女堆,在縣北五里,凡九堆,七在西,二在東,參差相向,或以為檀道濟籌量沙所築」,進一步說明了墓群的存在及當地的一些傳說。

保護與研究 1977年,任城王墓群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1995年,濟寧市文物局對1號墓(M1)進行搶救性發掘。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濟寧市城北3公里蕭王莊一帶,原有9座高大的土冢。群眾呼曰「九女堌堆」。據近年考古調查證實,這幾個「堌堆」皆為漢代的大型墓葬。由於自然原因和人為破壞,現地面僅存固堆四座(命名為M1-M4號墓),為東漢任城國國王及其配偶的墓葬群。

图片
图片
图片

丨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局部)。

墓葬座北向南,由封土、墓道、耳室、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回廊、題湊石墻等部分組成。在墓室內可觀睹的題記刻石有782塊,上有4000多個單字,出自50余位書刻匠之手。刻前一般不經過書丹,是由石工捉鉆子鐫鑿。因刻者眾多,故書刻風格多樣。其風格多為東漢民間常見的實用性文字,它代表了當時民間書寫的主流。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發展、演變和書法藝術史有重要的實物價值。這些黃腸石刻一般每石刻3-5字,最少1字,最多11字,內容主要是製作石料有關工匠和管理官員的姓名、籍貫以及石塊的尺寸、編號等。

濟寧在西漢時為任城縣,屬東平國。《漢書·地理誌第八下》:東平國,縣七,任城屬之。東漢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國置任城國,東平王劉蒼次子劉尚為任城王,至漢末禪魏,晉時國廢。從蕭王莊漢墓的形製、規模和出土的銀鏤玉衣分析,此墓為東漢任城國某王的陵寢是可信無疑的。題記中出現的地名,例如「金鄉」「富城」也屬任城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丨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局部)。

图片

結體:

字形結構。

自然率意,不拘一格。由於刻石大多未經書丹,直接由石工鐫鑿,字形結構隨性自然,或縱或橫,依字形而變化。例如,「富成曹文」「山陽高平鐘生」等率意類作品,結體左右開張,充滿活潑之趣。

奇思妙想,富於變化。部分刻石如「薛公伯當」數十刻,結體造型出人意料,甚至出現簡化字(如「鄉」簡寫為「阝」或「卩」),體現了民間工匠的創造力。

部分工整,部分自由。工整類作品(如「東平陸唐子」)講究筆畫、結體和行氣的統一,而拘謹類(如「魯國文陽張魚石」)則因雕刻生疏,結體略顯局促。

图片

用筆:

線條表現。

單刀直刻,率真質樸。多數刻石采用單刀技法,線條渾圓結實,無波挑,筆順徑直,如「金鄉陳能」「馬初」等,體現民間隸書的通俗性。

部分作品帶有波挑。飄逸類作品(如「須昌沐孫有大石十五頭」)似經過書丹,用筆精到,線條有張力,波挑分明,接近典型隸書風格。

篆籀遺韻。部分筆畫保留篆書圓轉特征,如「木」字旁寫成撇點,無挑法,與楷書筆意接近,顯示隸書向楷書過渡的跡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丨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局部)。

图片

章法:

整體布局。

豎刻橫放,實用為主。刻石文字多為豎刻橫放形式,內容簡短(1-10字),以地名、人名、尺寸為主,布局隨石材形狀調整,無固定章法。

疏密自然,不拘行氣。由於刻工眾多,章法或緊湊(如工整類)或松散(如率意類),字間無嚴格顧盼關系,體現民間書寫的隨意性。

偶見反刻與特殊排列。如「陳能」反刻石,可能有意為之,顯示刻工的個性化處理。

图片

書風:

整體風格。

通俗隸書為主。前三類(工整、率意、拘謹)均屬無波挑隸書,風格樸實勁健,代表東漢民間實用書風。

兼具典型隸書元素。飄逸類作品受官方隸書影響,波挑分明,結體寬博,但整體仍不及漢碑嚴謹,屬民間典型隸書。

過渡性特征顯著。部分筆畫已現楷書雛形(如「長」字捺筆變點畫),印證隸書向楷書的演變趨勢。

图片

《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作為東漢民間書法的代表,其結體多變、用筆率真、章法自然、書風質樸,既反映了當時隸書的通俗面貌,又蘊含楷書萌芽,對研究漢字演變和書法史具有重要價值。正如賴非所言:「勁直率真,為漢代通俗隸書之典型。魏晉真書筆蒼勢宕,概出於此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城王漢墓黃腸石刻(局部)。

樸拙天趣的民間書法典範。啟功在《論書絕句》中雖未直接提及任城王墓石刻,但其對漢代民間書法的評價可延伸至此。他曾強調:「漢隸之妙,不全在廟堂碑刻,工匠率意鑿石處,反見天真爛漫。」這種觀點與黃腸石刻的風格高度契合。啟功弟子秦永龍在《漢字書法通解》中進一步指出:「任城王墓石刻的粗獷線條與自由結體,展現了民間書手不受『八分隸法』束縛的創造力,為現代書法突破程式化提供了靈感。」

金石氣與書寫性的融合。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雖未專門論及此石刻,但其提出的「碑帖結合」理論被後人用於解讀此類民間石刻。他認為,石刻文字的「刀筆相生」特質(既有書寫性又有金石味),在任城王墓黃腸石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代學者劉濤在《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中援引沙孟海觀點,指出:「黃腸石刻的率意鐫刻,既非純粹『書丹』亦非完全『刀工』,其天然渾成之趣,恰是『金石氣』的絕佳詮釋。」

隸變研究的關鍵材料。文字學家徐無聞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中,將任城王墓石刻中的簡化字、異體字收錄為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典型例證。他認為:「這些石刻中的『木』旁長點、『口』部方折等細節,比廟堂漢碑更早透露出楷書筆法的萌芽。」書法理論家叢文俊進一步指出:「黃腸石刻的通俗隸書,實為『隸楷之變』的民間實踐,其簡化邏輯與六朝碑刻一脈相承。」

民間書法的審美覺醒。書法史家華人德在《中國書法史·兩漢卷》中評價:「任城王墓石刻的發現,打破了人們對漢隸僅關註《禮器》《張遷》等名碑的固有認知。其稚拙、奇崛的造型,印證了漢代民間書法的多元審美體系。」他特別提到:「近現代書法家如齊白石、來楚生等,其篆隸作品中『以刀代筆』的蒼勁風格,很可能受到此類石刻的間接影響。」

當代書家的實踐借鑒。當代書畫家王鏞在《藝術巨匠·王鏞》中直言:「任城王墓石刻的『醜中見美』,對我創作影響深遠。其不拘常法的空間分割和線條張力,是現代『大寫意』書法的先聲。」他在《中國書法簡史》中評價「這批墓石題刻風格奇肆豪放,樸拙自然,結體造型多有奇思妙想、出人意外之處。其中『薛公伯』當有數十刻,每刻都能出奇不凡,體現了石工豐富的結構想象力」。他認為這批刻石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大樸之道、自然之道、率意之道、稚拙之道、天真之道,其誇張的線條、扭曲的字形、活潑而無成法的結體,以及大樸不雕、天真爛漫的韻味,令人過目不忘。而且這些書寫雖保留了隸書的框架結構,但出現了一些大膽嘗試,如變橫勢為縱勢、減筆字和楷書的萌芽等,這些嘗試與當今一些書家的大膽創新巧妙契合,正是這種大膽嘗試導致了中國文字向楷書的變革。書法家曾翔也曾公開表示:「黃腸石刻的『反刻字』(如『五』字刻作『𠄡』)打破了漢字結構的慣性思維,為當代書法實驗提供了歷史依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書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