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加附子,颠覆传统用药认知

 歧黄之路 2025-05-24

跟诊马家驹老师医案:

王某,男,32岁,日期4.24。

病例摘要:这是一位老患者,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反复发作,曾多次就诊于多名专家,后一直追随马老师。此次诉外出饮食不节后出现腹泻,日十余次,伴里急后重,就诊于消化科,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服药5日,虽症有好转,腹泻减轻,每日2-4次,但仍有有里急后重感,肠鸣,便臭,腹凉。舌暗胖齿痕苔腻,脉沉弱。

处方:

陈皮15g黄芩10g黄连10g党参10g

干姜10g大枣15g炙甘草10g黑顺片10g

茯苓15g炒白术15g

5剂

5.4复诊:诉服药1剂,症已。现易困倦,时有咳嗽,咽痒,遇凉加重,双下肢沉重感。舌脉同前。处方:前方加桂枝10g,紫苏叶15,杏仁10g,7剂。

分析:此患者为太阴病体质。舌淡胖齿痕苔腻,脉沉弱,辨病性为阴。腹泻下利,伴有里急后重,便臭,考虑有内热。但消化科医生给予了葛根芩连汤加减。当时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无明显表证,服用完5剂后,来马老师处就诊,虽症有减轻,但仍感不适。经过仔细的四诊信息采集,老师辨病为厥阴病,给予半夏泻心汤加附子治疗。

当时很是疑惑,用泻心汤理解,患者有内热,为何不先攻邪,反而加了10g的附子,忍不住问了老师,患者腹凉、脉弱,还是要顾护的他的正气。其实当时还是有存疑的,已有参姜枣草扶正,再用附子会不会助热?老师看我仍未释然,便说你可以关注他的复诊情况。之后一直关注他的复诊,终于等到他,迫不及待的寻问服药后的感觉,患者答曰一剂已。心中暗叹一句,老师果然还是老师。

六经皆可下利,临床见到一个下利,首辨阴阳,看是阳明病的下利还是太阴病的下利。若辨证属于阳明病(热性下痢),再辨病位,看有无表证,属于表里合病还是单纯里热的热利,若表邪未解,太阳阳明合病,就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没有表证,只是阳明病下利,不需要解表,用白头翁方证加减。

如果热轻伴有津伤不重、腹痛者,可以考虑黄芩汤。若热重,津伤也重,可以考虑黄连阿胶汤加减。阴证的下利,多见于太阴病,采用温阳的四逆辈、理中辈,疗效不佳时,急则治其标选用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厥阴病的上热下寒,也多见到下利,如泻心汤类方和乌梅丸,临床上也需仔细甄别。

此案就是在六经辨证体系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开出半夏泻心合附子,一剂已。老师经常说,左眼看正气,右眼看邪气。要抓住主要矛盾,永远也不要忘记正气的重要性,正气是贯穿疾病的始终

医案节选自经方中医知识星球,仅供学习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