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燕然山铭”刻于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距今已近两千年。20世纪90年代,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此处摩崖石刻,但直到2017年,才由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成功解读并确认为“燕然山铭”。 燕然山是秦汉与匈奴时期蒙古高原一座山脉的名称。公元89年,东汉王朝远征北匈奴,统帅窦宪登临燕然山,命史学家班固撰文、刻石勒铭纪念胜利。《燕然山铭》被全文收录在《后汉书》和《文选》中,得以流传千古。而燕然刻石更是成为史书中有据可查的边塞纪功碑的最早源头,并由此形成了边塞纪功碑的传统。汉军南归后,燕然山铭摩崖如同迷雾一般消失于世。唯留“燕然勒石”典故。而千年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更让这一典故深入人心。 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勘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的摩崖石刻。经辨识,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显然,这一堪为石破天惊的消息让历史的面目越来越清晰。 2019年6月21日至7月7日,中蒙联合开展“燕然山铭摩崖与相关遗迹调查”调查收获了《燕然山铭》拓片、数字地图、航测图及相关遗迹等众多资料。《燕然山铭》摩崖的书法艺术水平是极高的,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举重若轻,典雅从容。气势磅礴,又不拘泥小节。变化万千,却又笔笔有法。其主要特色介于我们迄今所熟知的汉碑与汉摩崖两大书写体系之间。由于铭文的性质,其书法不像其它的汉代摩崖刻石那样自由放纵,少野逸恣肆之气,显得文雅含蓄,方正内敛,有庙堂气息。整体看,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气韵浑穆壮阔,雄宕勃郁,确有得胜凯旋,慷慨激昂之态,大汉威仪若在眼前。 《燕然山铭》虽然残沥严重,多数字迹不清,但就可见的遗存部分,此铭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和历史价值足以立于书法史,而与永平九年(66年)《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大开通相颉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