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清朝的第一贪官是和珅?名气大还是乾隆身边的红人!但是在清朝历史上还有一个狠人,他不是偷偷摸摸的贪,而是摊子做的越大越好,不仅是自己贪的盆满钵满,就连跟随他的小弟都能分到钱,最后老百姓还得夸他是个好官!就连和珅在他面前也就是个弟弟。 ![]()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家父是江苏巡抚王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怎么说王亶望的仕途道路得顺风顺水啊!但是王亶望科举水平一般,考中举人后就卡了壳,不过人家深谙“钞能力”法则,于是就捐了一个官,开启了“氪金升官路”。 ![]() 江苏巡抚像 最初,他在甘肃担任知县,工作认真负责,还特别关注民生。他亲自挑选品行端正的绅士,让他们专门掌学宫的修缮以及租金事务,每年年底进行报销查核。还积极倡导捐资,为皋兰县的学生们筹措赴考的路费。皋兰县的学子们奋发图强出的进士数量,在甘肃各县中那可是稳居榜首。就因为这些事儿,王亶望在当地口碑非常好。乾隆二十八年,王亶望第一次入朝觐见皇帝,乾隆对他的评价是 “此人竟有出息”。你瞧瞧,那时候的王亶望,在皇帝眼里,在百姓心中,还都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好官形象啊。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当时的甘肃有个“捐监”政策,百姓通过捐粮可以换取国子监资格,原是为赈灾备粮。可王亶望觉得捐粮多麻烦,直接收钱吧,有了灾情再用钱买粮食那不就好了!还美其名曰“灵活赈灾”。 ![]() 清代捐监后颁发的凭证 王亶望谎称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干旱多灾的地方,谎称甘肃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王亶望请示朝廷,希望能在当地开展捐款赈灾运动,给那些捐得多的富户,每人奖励一个“监生”的资格。乾隆知道后很赞成,批示他赶紧干! ![]() 王亶望规定,捐款五十两银子就能获得一个监生文凭。这家伙还懂得薄利多销,因为价格不高,手续简便,很快就筹集到了一大批银子。三年时间,甘肃省共收到捐监银两600多万两。这多银子只在自己手里多么烫手,于是王亶望自己留了300万,其余官员按级别“吃肉喝汤”把剩下的300万全给参与其中的官员们分了!捐款赈灾,赈了个寂寞。 ![]() 乾隆四十二年,因为在甘肃的 “出色表现”,王亶望得到提拔,升任浙江巡抚,甘肃的继任者都学习他这种方法继续干!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他为了向乾隆表忠心、展现能力,那接驾场面搞得那叫一个铺张奢侈,到处张灯结彩,大兴土木添建屋宇。乾隆帝一看,当场就告诫他:“我南巡是为了体察民情风俗,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你这么大肆折腾,实在不合我意。”可王亶望压根没把乾隆的话当回事,继续炫富。 ![]() 乾隆南巡 乾隆四十五年,浙江海塘受灾,他大手一挥就捐50万两修堤坝(相当于现在1个亿),直接把乾隆给震惊了!王亶望年薪才7000两,钱哪儿来的?恰巧此时,甘肃爆发苏四十三起义。镇压过程中,甘肃巡抚勒尔谨前去讨伐围剿,却损兵折将,被朝廷逮捕。大学士阿桂奉命前往甘肃督剿叛乱,进入甘肃阿桂上报“甘肃连日大雨”,乾隆猛然想起:甘肃不是年年旱灾吗?怎么突然变江南了?一查,假灾情、真分赃的惊天大案彻底曝光。 ![]() 乾隆帝盛怒之下,派遣侍郎杨魁前往浙江,与巡抚陈辉祖一起严厉审讯王亶望,并查抄他的家产。抄家清单惊呆众人:房产75所、土地1905亩、黄金5000两、白银100余万两,珠宝玉器堆成山57。但乾隆验货时却发现——好东西全被调包成劣质货!原来,负责抄家的闽浙总督陈辉祖趁机私吞珍宝,连乾隆曾拒绝的玉瓶都被他昧下。最终,陈辉祖也被赐死,成了“贪官贪贪官”的笑话。 ![]() 王亶望的倒台,揭开了乾隆盛世最后的遮羞布。他发明的“集团式贪腐”,让大清官僚系统彻底沦为分赃同盟。此案牵连甘肃官员113人,贪污超1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税收)。按律,贪污千两即该斩首,但乾隆却临时改法“2万两以上才杀头!”即便这样,仍有56人被斩首,46人流放,甘肃官场几乎瘫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