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简介

 笑熬浆糊糊 2012-07-26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简介 - 黑杏 - 黑杏愿善良人事事如意

 乾隆继位后,一改雍正严酷之风,施政主张宽严相济。但对于贪污,乾隆却一直严加惩治。乾隆三十九年(1774)开始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因贪污数量大、延续时间长、牵涉官员多、惩处罪犯严,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误用贪官,好事办坏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以甘肃省土地贫瘠,时有灾荒,常需政府救济,奏请在甘肃实行捐纳,让无法考取功名而财力有余的人,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换取监生名号。捐纳之风从明清以来就一直盛行不衰。乾隆帝于四月十八日准勒尔谨之奏,并特意将“能事之藩司”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负责捐监事宜。

王亶望赴任之后六个月,向乾隆帝报告了甘肃省的“捐纳”情况:目前已有19000余人前来捐纳,共收得粮食827500余石。看到奏折后,乾隆帝心有疑问:甘肃百姓向来贫穷,怎么会有近2万人前来捐监?开捐半年就收到粮食80多万石,年复一年,势必会无处存放,潮湿损坏,又该如何处置?不久甘肃回奏称,因为平定少数民族起义后,新疆与内陆的商品流通日益发达,商人们获利颇丰,甘肃为商民必经之地,所以报捐者很多。而甘肃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所收监粮正好用于赈济百姓。乾隆帝一时也找不到破绽,便批示:“尔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当可也。”乾隆帝没想到,王亶望所收“监粮”,竟全系纸上之数,仓库之中一粒未有;他所上报的“赈灾”粮食,也从未送到百姓手中。

骗局没有被揭穿,王亶望等人的贪欲愈来愈甚,上报的收捐数目也愈来愈多,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所上报的“粮食”已多达600多万石,是甘肃省全年赋税的7到8倍。报捐人数和所收粮食数,不仅在甘肃省是空前的,就是在全国也名列榜首。同时,三年内甘肃省所奏报的“赈灾粮食”发放数额也多达600多万石。因为捐监有功,王亶望被提升为浙江巡抚。四十五年(1780)春,乾隆帝下江南,王亶望投其所好,竭力逢迎,大肆铺张,得到了好大喜功的乾隆帝的欢心,乾隆帝还赏赐王亶望之母御书匾额,以及大缎两匹和貂皮4张。此时的王亶望,官居从二品,是独领一方的封疆大臣,踌躇满志。

因雨生疑,顺藤摸瓜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甘肃河州发生回民苏四十三起义,乾隆帝派最为亲信的大臣阿桂前往平定。阿桂在上报军情的奏章中,多次提到由于当地雨水太多,官兵推进困难。乾隆帝回想过去甘肃的灾情报告总是“连年干旱”,不禁疑心大起:“该省向来年年报旱,何以今年雨水独多?此中有无蒙弊?”他觉察到甘肃年年报旱可能有诈,于是命阿桂等人仔细查办。

阿桂很快就查明,王亶望等人的“捐纳”,所收的不是粮食,而是银子。乾隆帝随即命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查讯在浙江家中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的王亶望,又命接替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呈报捐纳私收折色(中国历史上对原定赋税征收之财物称本色,改征其他财物称折色,清代折色专指银两)的情况。六月初,王廷赞上疏辩称,自己到任后,原不许折色,因无人报捐,只得照旧章办理;又担心粮价不一,所以统一规定,报捐者以55两为准。

六月初十日,乾隆帝指出,甘肃开捐,原本是为收粮济赈,自应收取本色,岂能公然核定折收价格?如此重大之事,为何甘肃各级官员从无一人对朝廷提及?况且,所定55两银子的价格,表明该省的粮价并不算高,粮源充足,又何必赈济?三天后,陈辉祖报告说,王亶望承认在办捐过程中,确实听说过有折色一事,并曾就此事责备过属下,但考虑到收银后可以补购粮食,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乾隆帝不相信这种辩解。又过了四天,因阿桂再报“连遇阴雨”,无法采取军事行动,乾隆帝连下几道谕旨断言:“甘省如此多雨,而历年来俱称被旱,可见冒赈是假,贪污是实。”他指令阿桂一定要追查到底,务必水落石出。

到七月初,阿桂将王亶望等人在甘肃省折收捐纳、冒销赈粮等违法乱纪事实,查明上报。乾隆帝于七月三十日上谕对案情做了概括:王亶望上下其手,公然征收折色;勒尔谨竟如木偶,毫无见闻。王亶望又依靠兰州府知府蒋全迪,胡乱编造全省各地的旱灾情况,报销冒领,下面的地方官更是上行下效,串通一气,肆无忌惮,所以造成了如此重大的贪污案件。

集体作案,怵目惊心

王亶望等人所收的捐纳银两和贪贿,已经无从知晓具体数额,但可以肯定,数目必然非常巨大。按王亶望所说的收捐800余万石,则共有捐生18万余人,以每名55两计,所收的银子应该有1000多万两,而这1000万两银子,最后全部消失在“赈灾”活动中,也就是说,全部被这帮“蛀虫”侵吞了。其贪污数量之巨,堪称清朝之最。浙江查抄王亶望家产时,虽然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私自侵占不少,但上报的数字仍高达300万两。

四十六年七月三十日,乾隆帝上谕将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自尽,王廷赞绞监候。八月十八日,乾隆帝又对其他涉案官员做出处理:贪污在2万两白银以上者,立即正法;2万两以下者拟斩监候;1万两以下各犯亦斩监候,并随时请旨定夺。通计甘肃官员,前后赴刑场正法的多达56人,而以后又陆续免死流放的则有46人之多。

甘肃省当时共有直隶州6个,直隶厅1个,州6个,厅8个,县47个,而最后被追查出来的贪官即达100余人,其中县官63人,知州5人,同知3人,通判5人,县丞2人。经过此番审理,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而且这还只是指贪污数量在1000两银子以上的人,如果贪污数额划定不是以千两为底线,细查下去,涉贪人员必定更多。

这种上至总督,下至州县衙役,全省官员几“无不染指”的大规模集体作案,在清朝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一次就斩杀、绞决、流放如此多的贪官,更是闻所未闻。回想到“内外大臣,皆知而不举”,以致形成如此贪污巨案,也使得乾隆帝“思之实为寒心”,不得不当即停止了甘肃和陕西的捐监之事。

案中有案,又揪贪官

王亶望的家产被查抄后,由浙江运解京城。乾隆帝亲往验收,发现所交物品大多平淡无奇,与这位大贪污犯的身份很不协调。九月初七日,乾隆帝再次派大学士阿桂和户部右侍郎福长安前往清查,同时还要陈辉祖也来参与对此案的审理,他深信“陈辉祖深受朕恩,必不肯同流合污”。

没过几天,在接见浙江盐道陈淮时,乾隆帝才得知查抄王亶望之财产时,浙江官府曾有公然以黄金换白银的情况。乾隆帝感到此举绝非抄家的兵丁营私舞弊所为,怀疑与陈辉祖有直接关系,于是命将陈辉祖革职审查。

十月下旬,阿桂等人通过陈辉祖的家人刘大昌等供词得知,陈辉祖曾偷换过玉器字画等,兑换黄金800两。接着,署河东河道总督何裕成也报告乾隆帝,陈辉祖曾给其妻舅送银3万两,“令开典铺生息”,又在去年十月份,送来杂色金子1000余两,要他兑换银子,并叮嘱他“勿向人言”。

王亶望案中之案终于暴露。十二月初二,乾隆帝对陈辉祖一伙做出处理决定:陈辉祖斩监候,秋后处决(次年因又查明其亏空仓谷银钱多达130余万,“令其自尽”);布政使国栋、知府王士瀚、杨仁誉,通同作弊,从中分肥,均判为斩监候;知县杨先仪、张翥直接经手其事,却不闻不问,发配新疆充当苦差;布政使李封、按察使陈淮对此事毫无察觉,著革职并发往河工效力赎罪。

至此,历时十年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在乾隆帝直接过问下才最终宣告结束。然而,该案也暴露出乾隆朝在用人和赈灾等制度上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