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保护机制的来源 人类之所以可以生存至今,以及我们从出生后能正常生存,这都离不开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人类学”将自我保护机制归结于进化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那些缺乏自我保护不强的人类,在生存发展中自然会消失,而生存下来的也必然是具备较强的自我保护机制。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可以说所有生物都有自我保护机制,这也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无法自保,就无法生存,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规律。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在宇宙中既和万物一样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同时人也区别于万物,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必须追寻生命的意义,追求幸福的生活。 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可时至今日自我保护机制也让我们的生活问题重重。由于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生存问题,原始时代面临的生存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几乎已经消失,也就是说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已经不再符合时代需求。然而,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让自我保护机制退失。一方面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自我生存的需要是不变的;另一方面在低风险的环境中,自我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体现出自我的优势。 不过,自我保护如果没有被可控地选择,我们就会处处谨小慎微,过度的自我保护会让我们身心疲惫,生活中各种问题频出。我们会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问题不仅没有如我们预期的越来越低,反而是越来越严重,这都离不开自我保护机制作用的结果。 二、什么是自我保护机制 自我保护机制可分为心理层面的自我保护,以及生理层面的自我保护,生理层面包涵有免疫系统以及生理的基本反应。比如我们的手遇到火时,会自动地收回来,而不需要思考一下要不要收回来,这就是一种基本的反应,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本文强调的是心理层面及生理基本反应的自我保护机制,当然,很多生理的反应实际上也是心理强化的结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是一种人的普遍性的心理活动,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当人们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仿同、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补偿、升华等。 自我保护机制的特点大致如下:(内容来源于网络) 1、潜抑: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没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 2、合理化: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他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 3、仿同: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 4、投射: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 5、反向作用: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 6、躯体化: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 7、置换: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 8、幻想: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像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9、补偿: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10、升华: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表现出来,获得满足。 11、否定: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12、退化: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 13、转移: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易为接受的对象身上。 14、隔离: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15、抵消: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到,自我保护机制的运转都是围绕着“自我”为中心的运转模式,是让我们活着并且尽可能地活得更好。无论是对外的争取,还是对内的防御,都没有离开“自我”的保护圈。大体也可以总结为立足“以自我为中心”,拥有更多更好的,去除不好的。无论是一种欺骗或自欺都不是关键,只要被认为这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就会被运用。其中最常见容易出现问题,造成二次伤害的,就是通过思维形成的自责与自欺。 三、自我保护机制带来的困扰 在原始时代,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们避免被野兽吃掉,会让保护我们的族群生存下去。我们需要发现各类危险,并且面对危险提出预警,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产生相应的激素,这是一种行为的动力。 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自我保护机制发生时我们是没有觉察到的,遇到相应的境界时,反应是自动发生的,一般体现为打或者逃。在原始环境中,处处都有生存的威胁,如果面对这些危险的可能,我们还在思考是否需要采取行动,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很快被断送。 这中自发的作用,也就是在正念禅修中需要转变的“自动导航模式”。面对一些状况,我们的认知、反应、情绪都是自动化生成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机制——以自我为核心的保护机制。这既有心理的变化,也有生理的反应。 然而,到了这一个时代,在生活中面临生死的威胁非常之少,更多的是各类看似非常危险,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危险的境遇。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反应实际上存在一种自我的欺骗性。由于信息的迅速扩张,我们面对接收的信息量比较原始社会有了几百倍、几万倍的增长,甚至是几百万倍的。面对这样的信息流,自我保护机制同样会自动地筛选出危险的信息,进而自动化地产生相应的反应。 信息量这么多,那么问题来了。 一方面,面对巨量的信息,会产生过量的行动激素,这些会引发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激素。从广泛的角度来看,信息量越大,我们截取其中的危险信息相对就越多,我们产生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就越多,生活就越不容易幸福。 另一方面,负面情绪产生后,我们不会因此而立即转化为行动,而是一般会“内在消化”激素的作用。如此负面情绪会不断积累,从心理上到生理上都会产生相应的负面作用。负面情绪的积累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进一步引发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随着科学研究的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很多生理上的疾病都与心理有非常强的关系。同样,心理状态好的人身体健康程度更高,生病恢复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了解“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相关著作) 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了解到,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自我保护机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即使是经历突发事件后的应激反应,也是出于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但这种保护已经过度,反而造成了伤害。如果单从自我保护机制的角度来看,是为了保护自我的生存与发展,这种伤害似乎不可能发生。 事实上,自我保护机制只是保护“虚构的的自我”,而这个虚假的自我并非真实的存在,但也包涵着现实的部分。那就必然会导致依据“虚构自我”建立的保护机制会忽略现实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有需要保护“虚构自我”,那么产生对现实部分的伤害也是可以的。毕竟,现实部分的自我只是“虚构自我”的一部分。 虽然离开了自我保护机制,我们现实的生存就会变得危险。但过度的保护,也是人类从生存到优质生活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既需要自我保护机制维护生存,同时也要避免自我保护机制的负面作用。在正念传入西方之前,心理学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根本性的作为,所做的努力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技术。即使正念被西方所认识并使用,也不免有“局限性使用”的倾向。在西方文化中,比较强调思维与自我保护(个体主义),因此是难以理解这样的训练方式,更不可能有深度的练习体会。 四、正念禅修如何应对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 正念的训练,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却可以抉择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不至于产生过度的作用。正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意识地不做判断地觉察。具体由正念呼吸、身体扫描、正念瑜伽等方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成果,就是提升了我们的觉察能力,也就是我们应对环境时的自我保护机制的自动化反应,我们会及时觉察到。这一点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身上,是难以做到的。 自我保护机制每天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无数次的反应,但我们似乎都没有觉察到。即使有一些觉察也只是随波逐流,并没有对此进行反观,更谈不上有抉择的能力。甚至因为觉察到自己的问题,自动化的思维又无法停下来,让心更加烦躁。比如抑郁的症状就是难以停止自己的想法,但患者也是知道这种情况的,问题是就是停不下来。可是越是纠结、自责,问题就越是严重。 觉察,不仅可以发现自动化反应,同时也可以有效阻断不良的自动化反应持续作用。我们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类事件,思维总是停不下来,每天需要思考这个怎么做,那件事又改如何;从清晨醒来就开始拿起手机搜索信息,到夜间睡觉也要看一会儿手机才睡,甚至放下手机后,仍然睡不着,因为手停下来了,而大脑还在继续运转。也就是我们似乎每天需要使用大脑十几个小时,每一刻都不停歇。大脑的运作实际上也遵循着自我保护的原则,立足于这一原则开展的运算、规划,包括懊悔、悲伤等,让我们身心疲惫。 停下来,让身体和心灵都停下来,这是最好的休息之道。身体停下来似乎比较容易,可是让心灵停下来并不容易。我们通过呼吸的训练,有意识地觉察并不作判断。呼吸就是呼吸,呼吸只是呼吸,呼吸长就是呼吸长,呼吸短就是呼吸短,空气中有味道,就是有味道……记住就是有意识地觉察,又不作判断,如实觉察就可以了,是什么就是什么。如实觉察,是正念禅修的核心要素,只是觉察,不是思维。思维正式自动保护机制的另一个手段,通过思维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在自动化反应过程中的思维,实际上是在制造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调整的。 通过正念呼吸的训练,我们也都会看到自己的心灵不受掌控,简单的关注呼吸,似乎比任何事都困难,甚至半分钟都坚持不了。保护机制引导的自责、抱怨的心理又会出现,但因为你正在做正念练习,此时你可能不会直接自动地作出行动,而是会观察这个自责、抱怨等心理。实际上,无论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都是你观察的对象。 这就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即觉察到自我保护机制引发的反应,和觉察到反应后,对反应的处理。未经过训练的人群,一般面对自我保护机制的反应,要么顺从,要么对抗,而无论是顺从还是对抗,背后的核心仍然是自我保护。也就是说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行动,我们都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正念的训练,让我们觉察后先停一停,既不顺从,也不对抗。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来静静地看着这些心理或生理的反应。 此时,你不再急于应对糟糕的状况,也不再无知地顺从各种反应。只是静静地观察,不带入任何的判断。知道坐着就是坐着,知道站着就是站着,知道纠结就是纠结,知道焦虑就是焦虑,知道欢喜就是欢喜,知道舒适就是舒适,呼吸长知道自己呼吸长,呼吸短知道呼吸短……总之,一切你只需要知道就可以了。 也许你会问,难道面对痛苦、恐惧我们不应该做点什么?这似乎说不过去。这正是我们习惯性反应的理由,你不做点什么似乎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然而,正念的练习,就是让我们了解,此刻就是最真实的存在。我们不需要证明什么,不需要做什么,事情会沿着自己应该发展的方向发展。你不去关注恐惧,恐惧会自然消失,你会看到它的生起与消失;你不去关注某个想法,它也会自然消失,你会同样看到它的生起与消失。 你会发现,恐惧并没有对你造成什么伤害,这不同于之前,因为恐惧而做出很多反应,不仅恐惧没有消失,新的情况又会产生,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你不去关注某个想法,它不会因为你不去关注它而造成伤害,如果不重要的,它会消失,你无须多此一举;如果重要的是,你也会带着正念,不急不慢地去实施。通过训练,我们拥有觉察与抽离观察的能力后,就有了更多可能的选择,并且是智慧的选择。这不再是自我保护机制的自动化反应,不再是无意识的应激,而是你可以选择你真正需要的,以没有伤害的方式。 如此可知,尽管自我保护机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可选择地使用,不仅可以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自在。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正念的练习开始,不断弱化没有必要的自我保护反应,同时对于有必要的自我保护也能清晰的觉察到,并做出智慧的抉择。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活着,而且可以获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