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爱好者的百花园 收集整理朝歌成语 ![]() 文/李贵军 前言:淇县,古称朝歌,曾是商朝末年四代帝王的帝都,亦是周朝卫国的首都。毋庸置疑,朝歌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朝的祭祀文化与周朝的礼仪文化深深烙印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在这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自然孕育出了代表朝歌文化的成语。朝歌作为成语发源地之一,无愧为“成语之乡”。 在中国,成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的作用远不止是语言工具,更承载着民族智慧、历史记忆以及道德价值观。 下面是与朝歌相关的成语,含受商周、卫国文化影响的成语。 一、与商周相关的成语 1. 助纣为虐 - 解释: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2. 殷鉴不远 - 解释: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 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3. 爱屋及乌 - 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 出处:《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4. 土崩瓦解 - 解释: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5. 五福临门 - 解释:福、禄、寿、喜、财五种福气同时到来。 - 出处:《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6. 作威作福 - 解释: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 出处:《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7. 离心离德 - 解释: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 出处:《尚书·泰誓中》:“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8. 靡靡之音 - 解释: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 出处:《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9. 酒池肉林 解释: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10. 牝鸡司晨 - 解释: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 出处:《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11. 不期而会(牧野之战) - 解释: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 出处:《史记·周本纪》:“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12. 白鱼赤乌(武王伐纣祥兆) - 解释:为殷亡周兴的征兆。 - 出处:《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13. 恶贯满盈 - 解释: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 出处:《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14. 燮伐大商(《诗经》) - 解释:协同征伐大国商。燮,协同。 - 出处:《诗经·大雅·大明》:“燮伐大商。” 15. 前徒倒戈 - 解释: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 出处:《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16. 血流漂杵 - 解释: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 出处:《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17. 独夫民贼 - 解释:指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 出处:《尚书·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18. 倒行逆施 - 解释: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19. 积善余庆 - 解释: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 出处:《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0. 积恶余殃 - 解释:长期作恶,子孙必然遭殃。 - 出处:《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1. 网开一面(商汤故事,关联朝歌文化圈) - 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22. 时日曷丧(《尚书》) - 解释:表示誓不与其共存。形容痛恨到极点。 - 出处:《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23. 玉石俱焚 - 解释: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 - 出处:《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24. 鹿台自焚 解释:商纣王在鹿台 ![]() ![]() 二、与卫相关的成语 1. 大义灭亲 - 解释: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记载石碏为卫国大义杀死了自己参与叛乱的儿子。 2. 众叛亲离 - 解释: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3. 玩物丧志 - 解释: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 出处:《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里指卫懿公好鹤而失国之事。 4. 好鹤失国 - 解释:因喜爱鹤而失去了国家,比喻因小失大。 - 相关:指卫懿公过度养鹤,不理朝政,导致亡国。 5. 舟中敌国 - 解释: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卫国内乱相关情况。 6. 螳臂当车 - 解释: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 出处:《庄子·人间世》记载与卫灵公相关典故。 7. 桑中之约 - 解释:指男女幽会的的密约。 - 出处:《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8. 中冓之言 - 解释:指宫廷中暧昧的话。也指家庭隐私。 - 出处:《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9. 墙有茨 - 解释:比喻宫廷丑事。 - 出处:《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 10.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 解释: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 出处:《诗经·大雅·抑》:“诲而谆谆,听我藐藐。” 11. 投桃报李 - 解释: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 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2. 夙夜匪懈 - 解释: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13. 切磋琢磨 - 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4. 充耳不闻 - 解释: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 出处:《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15. 如切如磋 - 解释:如同把骨角牙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反复切磋。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 16. 如琢如磨 - 解释:像雕刻和打磨玉石一样精细。比喻学问上的研究、品德上的修炼。 -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 17. 谑而不虐 - 解释: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 -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 18. 载驰载驱 - 解释:指车马疾行。 - 出处:《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19. 人而无仪 - 解释:人如果没有礼仪,就不如死了好。表示对无礼者的谴责。 - 出处:《诗经·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20. 胡天胡帝 - 解释: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不象样子、不三不四。 - 出处:《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21. 燕燕于归 - 解释:指女子出嫁。 - 出处:《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22. 报李投桃 - 解释:意思同“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 ![]() 三、与姜公相关的成语 1. 覆水难收 - 解释: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 出处:宋·王懋《野客丛书·二八·心坚石穿覆水难收》:“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2.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解释: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 出处:《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3. 飞熊入梦 - 解释: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 出处:《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文王梦飞熊而遇姜尚。 4. 鹰扬虎视 - 解释: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 出处: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用于赞姜尚威仪。 5. 封神演义 - 解释:本是明代许仲琳(一说陆西星)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后衍生为相关神话故事的统称。 6. 斩将搴旗 - 解释: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斩将搴旗之士左袒而大呼曰:'臣愿奋臂!’” 7. 临潼斗宝 - 解释:指春秋时秦穆公在临潼设会,邀请十八国诸侯赴会,想在会上显示秦国武力,扣押诸侯。后伍子胥力挫群雄,夺魁而归。是民间传说。 8. 六韬三略 - 解释:泛指兵书、兵法。 - 出处:“六韬”传为姜尚所著,“三略”传为黄石公所作。 9. 渭水访贤 - 解释:指周文王到渭水访求贤才姜尚的故事。 10. 鼓刀屠叟 - 解释:指姜尚曾在朝歌做屠夫的经历。 - 相关:《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11. 佐周灭商 - 解释:指姜尚辅佐周朝灭亡商朝。 ![]() ![]() 四、与盟贤相关的成语 1. 丹书白马 - 解释: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用“丹书白马”表示盟誓。 - 出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 2. 非熊非罴 - 解释:传说周文王欲兴周,占卜得“非熊非罴”之兆,后在渭水之滨遇姜子牙,助周成就大业,后以此比喻寻访贤才。 - 出处:《六韬·文师》载,文王将往渭水边打猎,行前占卜,结果显示“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后来果然遇见姜子牙。 3. 谋无遗策 - 解释:指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 - 出处:《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 4. 周师齐祖 - 解释:姜尚是周朝的太师,也是齐国的始祖,辅助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齐。 - 出处:源于姜尚的历史事迹,他在周朝建立和齐国开创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五、与诗词相关的成语 1. 朝歌夜弦 - 解释: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 出处: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2. 朝歌暮宴 - 解释:指整天吃喝玩乐,沉迷于酒色之中。 - 出处:元·白朴《梧桐雨》楔子:“寡人自从太真入宫,朝歌暮宴,无有虚日。” 3. 麦秀黍离 - 解释:原指殷亡后,箕子路过故都,见宫室毁坏,长满禾黍,作《麦秀歌》,后用来表示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 出处:《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箕子所作《麦秀歌》。 4. 黍离之悲 - 解释:同“麦秀黍离”,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东周大夫行役至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毁坏,长满禾黍,遂作此诗。 5. 淇水汤汤 - 解释:淇水波涛滚滚,描绘淇水水流盛大的样子,在《诗经》中常带有特定情感寓意。 - 出处:《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6. 绿竹猗猗 - 解释:形容绿竹柔美茂盛的样子。 -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7. 巧笑倩兮 - 解释:指女子笑得很美,笑容动人。 - 出处:《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绘卫庄姜的美貌。 8. 手如柔荑 - 解释:形容女子的手像初生的茅草一样白嫩柔软。 - 出处:《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9. 肤如凝脂 - 解释: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光滑,像凝固的油脂。 - 出处:同“手如柔荑”,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10. 螓首蛾眉 - 解释: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 出处:《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1. 泣涕涟涟 - 解释:形容哭泣时眼泪不断的样子,多表达悲伤哀怨之情。 - 出处:《诗经·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2. 总角之宴 - 解释:指少年时代的欢乐聚会,体现青梅竹马时的纯真欢乐。 - 出处:《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3. 信誓旦旦 - 解释:誓言说得极为诚恳可信。 - 出处:《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14. 夙兴夜寐 - 解释: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 - 出处:《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5. 言笑晏晏 - 解释:说说笑笑,和柔温顺,形容相处融洽、欢乐的样子。 - 出处:《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6. 士也罔极 - 解释: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不遵守道德规范,多用来指责男子负心。 - 出处:《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7. 二三其德 - 解释:形容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 - 出处:《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8. 及尔偕老 - 解释:和你一起白头到老,表达夫妻间相守一生的愿望。 - 出处:《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 六、朝歌哲理与寓言衍生出的成语 1. 见微知著 - 解释: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出处:箕子见纣王用象牙筷子,便知其生活将逐渐奢靡,预见商朝将亡,体现从细微处预见事物发展。 2. 以暴易暴 - 解释: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认为是“以暴易暴”。 3. 首阳采薇 - 解释: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比喻隐居不仕。 -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4. 不食周粟 - 解释:表示坚守气节,坚决不接受新政权的供养。 - 出处:同“首阳采薇”,源于伯夷、叔齐的故事。 5. 叩马而谏 - 解释: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伐纣时,曾扣住马缰绳进行劝谏。 6. 余桃啖君 - 解释:弥子瑕把吃剩的桃子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还夸奖他,后用来指爱憎喜怒无常。 - 出处:《韩非子·说难》记载弥子瑕与卫灵公的故事。 7. 色衰爱弛 ![]() ![]() 七、与地域、名人相关的成语 1. 洪波漕邑 - 解释:卫戴公时,卫国遭遇狄人入侵,迁徙到漕邑,当时漕邑可能面临洪水等困境,“洪波”增添了艰难的氛围。 - 出处:源于卫戴公迁漕邑这一历史事件。 2. 许穆夫人 - 解释:中国首位女诗人,她是卫国公主,嫁于许国,作《载驰》等诗表达对卫国命运的关切。 - 出处:《诗经》等记载其诗作及事迹。 3. 康叔治卫 - 解释:周公封康叔于朝歌,让他治理卫国,康叔在卫国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卫国得到较好发展。 - 出处:《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了康叔封卫及治理卫国之事。 4. 三监之乱 - 解释:周武王灭商后,派管叔、蔡叔、霍叔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武王死后,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 - 出处:《史记》等史书有相关记载。 5. 淇园之竹 - 解释:淇园的竹子是古代的名产,质地优良,用途广泛。 - 出处:古代文献多有提及淇园竹子的记载。 6. 淇奥君子 - 解释:《诗经·卫风·淇奥》用来赞美卫武公,将他比作有美好品德的君子。 -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 7. 武公之德 - 解释:卫武公进行改革,有良好的品德和治国才能,使卫国在他统治时期较为兴盛。 - 出处:《史记·卫康叔世家》等记载其事迹。 8. 共伯摄政 - 解释:共伯和在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后,代行王政,是共和行政的前身。 - 出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9. 击磬襄濮 - 解释:师襄子在濮水之畔击磬的故事,可能带有一定传奇色彩。 - 出处:相关传说。 10. 牛角挂书 - 解释:李密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借朝歌典故体现勤奋好学。 -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事迹。 11. 荆轲故里 - 解释:传说荆轲是朝歌人,体现了朝歌在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 出处:民间传说。 12. 鬼谷授徒 - 解释:云梦山有鬼谷子授徒的传说,培养出孙膑、庞涓等著名人物。 - 出处:民间传说和相关历史故事。 13. 罗敷采桑 - 解释:《陌上桑》中的罗敷采桑故事原型可能与淇河相关,体现淇河地区的文化特色。 - 出处:《陌上桑》及相关研究推测。 14、淇县之韧 出处:2021年淇县特大洪水后全民抗灾重建,喻指面对困境时如淇竹般柔韧不屈的生存智慧 15、云梦之变 出处:2016年鬼谷子文化节带动传统农业镇向文旅综合体转型 释义:指依托文化遗产实现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转化 典故:通过复原战国军校遗址,打造沉浸式兵法研学基地,游客量三年增长20倍 ![]() ![]() 编后话:成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成语的文化传承 (一)、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成语浓缩了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典故。例如: 1、「殷鉴不远」(《诗经》)警示后人以商纣暴政为戒; 2、「鹿台自焚」(《史记》)记录纣王结局,暗含对权力腐化的批判。 这些成语将数千年前的兴衰教训凝练为四字箴言,使历史鲜活可触。 (二)、道德价值观的传递载体 成语往往隐含儒家伦理与处世哲学: 1、「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周易》)体现因果报应思想; 2、「大义灭亲」(《左传》)彰显公私分明的伦理准则。 通过口耳相传,成语成为道德教育的隐性教材。 (三)、语言美学的凝练表达 成语以极简形式传达丰富意境: 1、「淇奥绿竹」(《诗经》)四字即勾勒出淇水竹影的君子意象; 2、「靡靡之音」(《韩非子》)通过叠词强化对颓废乐调的批判。 这种凝练性使汉语兼具诗意与效率。 (三)、思维模式的镜像映射 成语结构折射中国人特有的辩证思维: 1、「否极泰来」体现物极必反的循环观; 2、「见微知著」(箕子察纣王象箸)反映整体性认知方式。 学习成语即学习中国人的世界观密码。 二、为什么要学习成语? (一)、突破语言表层,深入文化核心 1、仅知道「酒池肉林」字面意义,难解其背后对奢靡亡国的警示; 2、了解了「网开一面」出自商汤仁德故事,方能领会其宽厚待人的深意。 成语是打开中国文化深层逻辑的钥匙。 (二)、提升现代语言表达的深度 1、描述团队涣散时,「离心离德」比“不团结”更具历史厚重感; 2、批评官僚主义时,尸位素餐」比“不作为”更显批判力度。 成语让表达兼具精准性与文化底蕴。 (三)、培养跨时代共情能力 1、从「麦秀黍离」中感受商遗民的家国之痛; 2、借击磬襄濮」理解春秋乐师的精神追求。 成语架起古今情感共鸣的桥梁。 (四)、应对文化冲突的缓冲器 1、西方个人主义与「夙夜匪懈」的尽责观形成互补; 2、「和而不同」为多元文明共存提供东方智慧。 成语蕴含的价值观可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对话资源。、 三、从具体成语看文化传承机制 1、「牝鸡司晨」(《尚书》): 表面批判女性干政,实则反映周人对政治秩序的极端重视。现代可引申为对权力错位的警惕,超越性别视角。 2、「燮伐大商」(《诗经·大明》): 周人以“顺应天命”包装武力革命,成语揭示了古代政权合法性的建构逻辑。 3、「卫懿公好鹤」衍生成语群: 「玩物丧志」「好鹤失国」等,形成对昏君模式的典型叙事,成为后世谏君的重要案例库。 四、成语学习的现代意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成语更凸显其不可替代性: .文化身份认同:海外华人通过「叶落归根」维系乡愁; .商业场景应用:品牌借用「五福临门」传递吉祥寓意; .国际传播利器:「投桃报李」诠释中国外交理念比直译更传神。 成语如文化基因,将中国人的历史经验、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编码为语言符号。学习成语不仅是掌握表达工具,更是参与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从牧野之战的「前徒倒戈」到今日的「砥砺前行」,每个成语都在邀请我们成为文化传承的“链上节点”。 ![]() ![]() ![]() ![]() 作者简介:李贵军,男,1967年7月出生,河南大学体育系本科毕业,在职郑州大学商学院MBA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1990年12月参加工作,曾任淇县毛纺厂设备科科长、淇县淀粉糖厂副厂长,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电信鹤壁分公司政企部Bu经理。 1,本平台纯公益性质,已经开通原创保护,赞赏功能,所有来稿必须原创。体裁不限:散文,小说,新旧体诗歌,时评,摄影等均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