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医李可:凡面瘫之病,牵正无效者,速用此方案!

 昵称53441104 2025-05-24

在中医面瘫诊疗领域,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患者用了常规的牵正散、针灸等疗法,却迟迟不见好转,面部依旧僵硬、歪斜,甚至伴随乏力、怕冷等症状。大医李可曾在疑难病症诊疗中提出类似思路:凡病久治不愈,必求之于本,从阴阳气血根本处调治。借鉴这一理念,针对面瘫顽固难愈的情况,今天分享一个突破常规的中医方案。

面瘫久治不愈?可能踩中这两个 “误区”

1.只治局部,忽略整体阳气亏虚

多数面瘫治疗侧重面部经络疏通(如牵正散、针灸),但对久病患者而言,往往存在阳气虚衰、气血根本不足的问题。这类患者常见症状:

  • 面瘫病程超过 1 个月,面部肌肉松弛无张力;
  • 伴随怕冷、四肢冰凉、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等阳虚表现;
  • 稍遇风寒,症状明显加重。
    误区本质:就像枯萎的植物,只浇水不施肥,根系腐烂则枝叶难复。面瘫久拖不愈,常因肾阳不足、脾阳不振,导致气血生化无源,面部经络失于温养。

2.只祛邪,不扶阳,陷入 “虚损循环”

早期面瘫多以 “风痰瘀阻” 为主,需祛风化痰通络;但久病必虚,若一味使用防风、全蝎等祛邪药,会进一步耗伤正气,形成 “邪未去,正先衰” 的恶性循环。正如李可所言:“治寒证,当守'温通’二字,非大剂辛热不足以破沉寒痼冷。”

大医思路启发:从 “扶阳固本” 突破面瘫困局

借鉴李可先生 “阳主阴从” 理论,针对阳虚型顽固性面瘫,需采用 **“温阳通脉 + 破瘀通络”组合方案,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合通窍活血汤 ** 加减。

1.四逆汤:点燃身体 “阳气之火”

组成:制附子(先煎 1 小时)、干姜 、炙甘草(具体剂量根据自身症状辨证配伍)
作用

  • 附子大辛大热,直达下焦,补肾阳之根本;
  • 干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
  • 炙甘草调和药性,防燥烈伤阴。
    适用场景:面瘫患者见面色晄白、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阳虚重症,服后常觉胃脘温热,四肢渐暖,为阳气来复之象。

2.通窍活血汤:打通面部 “瘀堵隧道”

组成: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老葱、生姜、大枣、麝香 (或用石菖蒲 替代)(具体剂量根据自身症状辨证配伍)
作用

  •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 川芎为 “血中气药”,上行头目,引药直达面部;
  • 麝香(或石菖蒲)芳香通窍,破除经络瘀滞。
    临床改良:李可曾在危急重症中以黄酒煎药增强活血之力,对面瘫久病入络者尤为适用。

临床案例:阳虚型面瘫的 “起死回生” 之路

68 岁的张大爷,面瘫半年未愈,多方求治无效,来诊时右侧面部完全瘫痪,眼裂增大,口角歪向左侧,进食漏饭,伴腰膝冷痛、晨起眼睑浮肿、小便清长。舌淡紫、苔白腻,脉沉迟。
辨证:肾阳不足,寒凝血瘀,经络痹阻
处方

  • 四逆汤基础上,附子加至 (先煎 2 小时),干姜改炮姜增强温通;
  • 通窍活血汤去麝香,加黄芪 补大气,白芥子 化痰结,全蝎 搜风通络;
  • 配合隔姜灸神阙、关元穴,每周 3 次,强化扶阳效果。

服药 14 剂后,张大爷自觉面部有 “蚂蚁爬行感”,手足转暖;继续调理 2 个月,口角歪斜明显改善,能做鼓腮动作,眼睑闭合正常。

顽固性面瘫调护要点

  1. 扶阳黄金时段:上午 9-11 点(脾经当令)服用温阳中药,借天时阳气事半功倍;
  2. 避寒如避箭:戴棉质口罩护好面部,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夜间睡觉用围巾护住后颈;
  3. 饮食扶阳方:每周喝 2 次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 10g、生姜 30g、羊肉 200g),温补肾阳;
  4. 禁忌提醒:忌生冷瓜果、绿茶、螃蟹等寒性食物,以免耗伤阳气。

中医治面瘫的 “三层境界”

  • 初级:祛风化痰,对症处理(如牵正散);
  • 中级:调和气血,兼顾脾胃(如补阳还五汤);
  • 高级:扶阳固本,拨乱反正(如四逆汤类方)。

大医李可的智慧,核心在于跳出 “头痛医头” 的局限,从阴阳气血的根本处论治。面瘫虽病在面部,却与全身阳气盛衰密切相关。对于久治不愈的患者,不妨换个思路 —— 点燃体内阳气,打通瘀堵经络,或许能迎来 “柳暗花明” 的转机!

(注:文中附子等药物需经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严格炮制及煎煮,不可自行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