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上,不少家长都面临过这样的困惑:当孩子频繁出入药店抓中药时,总会招来旁人异样的目光,“总吃中药,这孩子是不是身体有大问题?” 可同样是拿药,若换成治疗感冒的西药,却鲜少有人投来疑问。但时间会验证一切——坚持中药调理的孩子,不仅体质逐步增强,连情绪与行为状态都明显改善;反观长期依赖西药的孩子,真正能实现彻底康复的又有多少?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张经典良方——《小儿药证直诀》中的羚角钩藤汤,正是针对小儿抽动症的 “定惊妙剂”。 ![]() 3 定惊良方 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症多因肝风内动、痰热上扰而起。这类孩子往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一派痰热内蕴之象。而羚角钩藤汤的配伍精妙,恰能直击病机: 平肝息风:羚羊角、钩藤为君药,直入肝经,平息内动之风; 清肝泄热:桑叶、菊花清散肝火,缓解肝经郁热; 柔肝缓急: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舒缓筋脉挛急; 清热化痰:川贝母、竹茹清化热痰,使上扰之痰浊得消; 养阴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生地黄滋阴养血,以防肝风伤阴。 ![]() 临床使用时,还可根据症状灵活加减:若抽动频繁,加石决明、天麻增强平肝之力;痰热较重,则配胆南星、全蝎加强清热化痰之效。 3 医案 曾诊治一名抽动症患儿,其频繁眨眼、皱眉,严重影响学习,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未果。初诊时见患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肝风内动、痰热上扰。以羚角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方中羚羊角、钩藤平肝息风,桑叶、菊花清肝热,白芍、甘草柔肝缓急,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生地黄养阴安神。 同时嘱家长注意患儿情志调护,避免情绪波动,鼓励多参加户外活动,并调整饮食结构,忌食辛辣厚味。 ![]() 一月后复诊,患儿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眨眼、皱眉频率降低,舌质红减而苔转薄黄,病情改善显著。 常有患者疑问 “为何只给方不给量”,实则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同一方剂需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精准化裁。如抽动频繁者,可加石决明、天麻增强平肝之力;痰热重者,需配胆南星、全蝎强化清热化痰之效。 |
|
来自: 我爱看金匮伤寒 > 《自闭症、抽动症、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