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的证候表现很多,但均可从寒热辨治,即表寒证、表热证。辨表寒证有二:风寒表实证即太阳伤寒证,风寒表虚证即太阳中风证。辨表热证即风热表证,也称太阳温病证。辨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辨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并随证加减,则可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风寒表证基本证型有二:①风寒表实证,其证机是卫闭营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麻黄汤;②风寒表虚证,其证机是卫强营弱,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桂枝汤。 一、解表发汗法 【适应证】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或咳嗽,或气喘,或鼻塞,或呕逆,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浮或兼紧。 麻黄汤是辨治风寒表实证的基础用方,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咳嗽,苔薄白,脉浮或紧为用方要点。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代表方剂】麻黄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配伍技巧】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风寒客表,经气不通,影响肺气宣降,所以治疗风寒表实证,用方配伍技巧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病变证机选用解表发汗药 风寒表实证,张仲景称其为太阳伤寒证,病因是风寒之邪侵犯肌表营卫,病变证机是素体营卫之气不虚,营卫失调而受邪,并与风寒之邪相搏,形成营气郁滞,卫气闭塞的病理特征。症状为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头痛,身疼痛,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治当解表发汗,疏散风寒。在选用辛温解表药时,必须审明风寒表实证,病变证机大多与肺气失调有关,因肺主皮毛,宣发营卫,故用药既要具有解表作用,又要具有宣肺作用,这样可使风寒表实证应期而愈。如麻黄汤中麻黄既发汗散寒又宣肺平喘。 2、合理配伍通经发汗药 治疗风寒表实证,在针对病变证机选用解表发汗药时,还要辨清风寒之邪不仅侵犯太阳肌表营卫之间,还郁滞太阳经气经脉之间,呈现经气不通的病理病证,如头痛、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因此,在组方时最好配伍既有解表,又有通经作用的药,协助解表发汗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使表邪得散,经气得通,病证得解。如麻黄汤中桂枝既发汗解表又通经止痛。 再则,麻黄与桂枝均有发汗通经作用,麻黄较桂枝发汗作用明显,而桂枝较麻黄通经作用明显。 3、妥善配伍肃降肺气药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病理特点是卫闭营郁,势必影响肺气宣发皮毛,肺气不得宣发皮毛,而气逆于上则为气喘。肺的生理功能是既向外、向上宣发,又向内、向下肃降,宣降有序,才能构成肺气的升降出入。组方若仅宣而无降,同样是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太阳伤寒证时,要妥善配伍肃降肺气药,以增强治疗效果。如麻黄汤中杏仁旨在肃降肺气。 再则,麻黄与杏仁均有宣肺、降肺作用,麻黄较杏仁宣肺作用明显,而杏仁较麻黄降肺作用明显。 4、适当配伍益气生津药 使用发汗药虽能解表散寒,但解表药易伤气,所以应当配伍益气药;再则,汗由津液所化生,若发汗稍有不当,即会损伤阴津。再则,阴津损伤又不利于解表药发挥治疗作用。因此,适当配伍益气药,既能预防发汗药伤津,又能益脾胃以生化阴津,达到解表发汗而不伤阴津的效果。如麻黄汤中甘草既可益气又可生津。 5、随证加减用药 头痛项强者,加葛根、羌活,疏达太阳经气;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通达鼻窍;肢体酸楚明显者,加川芎、独活,行血祛湿活络;胸满者,加紫苏、香附,芳香行气开胸;血虚者,加当归、阿胶,滋补阴血;气虚,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阴虚者,加麦冬、生地黄,滋阴和营等。 【用药要点】方中麻黄味辛而散,味苦而泻,性温而振奋营卫,开达腠理,解表散风寒,并能宣发肺气,止咳平喘。麻黄虽能宣发营卫、散风寒,但通达经气之力不足,所以配伍桂枝解肌发汗,通达经气,增强麻黄宣发营卫之气而散风寒,以解营卫之郁滞。杏仁降泻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增强宣肺降逆,止咳平喘之功。炙甘草补益中气,兼益汗源,并调和麻黄、桂枝解表通经,麻黄、杏仁宣肺降逆,从而解表不伤正,益汗不恋邪。方中诸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之效。 麻黄汤方药组成仅有4味,麻黄宣肺平喘,桂枝“主上气咳逆”,杏仁肃降肺气,甘草益肺止咳平喘。可见,麻黄汤不仅能治卫闭营郁之太阳伤寒证,还可治疗风寒犯肺证。正如吴坤安说:“开肺就是开太阳。”因此,认识麻黄汤主治病证不可局限在太阳伤寒证一个方面。 麻黄汤组成有4味药,解表药有2味,治里药有2味,解表药麻黄、桂枝既解表又治里,治里药杏仁、甘草则没有解表作用,再结合麻黄汤中用量调配关系,得出麻黄汤虽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重要代表方,但从用药用量分析也是治疗里证的重要代表方,以此学习与应用才能更好地用活麻黄汤。 方药配伍特点:麻黄与桂枝相配,既解表散寒又通达经气;麻黄与杏仁相配,既宣发肺气又肃降肺气,相辅相成,以建其功。 【临床扩大应用】风寒犯肺证:咳嗽,气喘,胸满或闷,痰稀色白,鼻塞,或流泪,或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另外,也适用于关节疼痛,手指疼痛,胳膊疼痛,腰疼痛,肌肉疼痛等病证而具有卫闭营闭证机者。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但在临床上对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习惯性便秘、膈肌痉挛、急性肾炎、慢性尿道炎、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疼痛、荨麻疹、风疹、变应性鼻炎、急性结膜炎、面部痤疮、产后高热、急性乳腺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治疗。 【类方】 1、荆芥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适应证】 (1)风寒湿表实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或咳嗽痰稀,肢体酸困,或鼻塞不通,舌苔薄白,脉浮。 (2)时疫疟疾、痢疾、疮疡而具有风寒湿表实证者。 【治法】发汗解表,祛风胜湿。 【组成】羌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桔梗 川芎各一五分(各5g)甘草五分(2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可在原方基础之上加大1倍] 方歌:荆防败毒羌独活,柴前苓芎桔甘壳, 主治风寒夹湿证,气机不利亦能治。 【用法】水煎服。 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适应证】经络寒湿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治法】祛风胜湿止痛。 【组成】羌活 独活各一钱(各3g)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各1.5g)、蔓荆子二分(0.6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剂量似小,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之上加大5倍] 方歌:羌活胜湿主经表,独活芎蔓草防本。 【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空心服前(趁热,饭前空腹服药)。 麻黄汤既能治疗风寒表实证,又能治疗风寒犯肺证,如方中麻黄、杏仁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荆防败毒散主治风寒湿表证,还能治疗风寒表证夹气郁,如方中柴胡、枳壳、川芎行气理血解郁:羌活胜湿汤主治经络寒湿证,如方中羌活、独活相配,则能通达一身上下经络之气。 【诊治案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头痛 马某,男,61岁,郑州人。有多年荨麻疹、血管神经性头痛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疹团甚于四肢,夜间胸、背、腹部加重,头痛、头沉甚于中午,疹团及头痛遇风加重,无汗,时时关节疼痛,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寒痰夹虚证,治当散寒化痰,解表益气,给予麻黄汤、桂枝汤与赤丸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5g,白芍10g,生半夏12g,制川乌6g,细辛3g,茯苓12g,生姜10g.大枣12枚,花椒6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ml左右,每天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头痛、头沉好转,疹团减轻,大便略有干结,以前方加大黄3g,6剂。 三诊:头痛、头沉较前又有好转,又因洗浴受风加重疹团,以前方变麻黄为15g,6剂。 四诊:头痛基本消除,仍有轻微头沉,疹团基本消除,以前方加白芷12g,6剂。 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巩固治疗20余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体会:根据疹团因风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头痛、头沉甚于中午辨为太阳寒,因头沉、苔厚腻辨为痰湿,又因脉沉弱辨为虚,以此辨为寒痰夹虚证。方以麻黄汤宣散风寒、透达营卫,以桂枝汤解肌散寒、补益中气,以赤丸温阳散寒化痰,加花椒温阳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