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子仪:《全传下卷》

 玉堂图书馆 2025-05-24

据《莆田郭氏簪缨世美纪从仙游碧溪分入魏塘派记 》和《仙游县志》 载:郭子仪后裔嵩公十七世孙,琪公,字大玉,仙游碧溪人 (旧称安贤里大蜚山亦称旗山,今榜头镇古店村) 。系河南光州固始县迁闽始祖嵩公之十七世孙。性聪颖,少受父教,父郭尹,系诸科进士。 宋庆历二年 (公元1084年) 进士,试秘书 省校书郎,历任兵部郎中。在国计民生上敢于献策,处理政事忠心耿耿,不阿权贵,执法如 山,满朝文武侧目而视。当时有曾姓贵戚夺民田,历谳不决,琪公不畏权势,判田归民。由 此被诬陷死,朝野哗然。蔡襄 (宋代名臣,仙游人) 写诗哭吊有“如山判笔心常 壮,为国忠魂势不惊”句,并为其撰墓志铭。死后朝野为其平反,迫赠为兵部尚书,举行赐 葬建祠,《九鲤湖志》载:“高望山上古迹望夫塔,为碧溪郭氏撒去”。即旗公赐葬时事也 。

莆田郭氏为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宋元明清人才辈出。宋高宗“御赐双阙”殿、“百官下马”碑,明成祖御制“孝子却馈”劝善书于“终慕堂”, 御制中额《郭义重孝顺诗》于“终慕堂” ,明英宗御制“五伦金书”于“崇祀堂”,清雍正御制敕书“永赐尔类”于中堂,清乾隆敕收“济美堂”、“孝行世美”于中堂。企业家郭洪宇、郭加迪、作家郭大卫属此脉。

清嘉庆年间(1810年)曜公锋公嵩公散居在福建的后裔,有一支迁往东南亚各地以及马来西亚麻都巴辖等地。

十二曜公第五代孙郭在徽在江西吉州做官,其长子郭暉(南唐时封广国公),定居麻冈(今吉安县万福镇麻塘村,麻塘村村支部书记郭四阳属此脉)。广国公后裔居赣州南康西街省元坊。

    十三曜公后裔几大分支:锋公贽公恂公后裔居江西上饶(古称信州),彦成公宋代约大观二年(公元1108)徙居信州,开基以来历经千年,企业家郭大汉属此脉。锋公梅轩公系为吉安麻网派,为子仪公之二十三世嗣孙,莲花县萍乡,企业家郭高俅属此脉。锋公圣公桂公綬公訓公后裔居四川富顺百堵坪,郭翔鹤属此脉。

    陕西礼泉县新时乡张则村郭氏,道光年间从昭陵乡下峪南村搬来此地。《郭氏家谱》中记载,三十五世祖,仕亨之子修文,又名一敬,任保宁府教授;三十七世祖,进烟之子玉柱,考取乡试,官至同知。新时乡张则村、下峪南村两代始祖做官,郭氏成为当地旺族。

    礼泉县昭陵乡郭氏位于下峪南唐朝守陵村,其中堂与伯为同一辈,郭伯权与堂字辈同辈。(1821年陕西礼泉郭氏41世,为忠字辈,到伯字辈46代;四川大英郭子仪后裔郭玉琰墓碑:嘉庆2年1797年,玉字辈,玉字辈-秉字辈8代,共47代。代数非常吻合。

    下峪南村老支部书记郭兴玉回忆:传说郭氏来自山西大槐树,渭河流域两岸,渭北、渭南、渭河两岸人。

     破四旧时,工作组抄到《郭氏家谱》,勒令烧掉。正当准备烧时,村书记郭兴玉,趁不大家不注意时,拿走家谱。

    红卫兵问:烧了没有?

    郭兴玉说:烧了。

    郭兴玉瞒过红卫兵,将家谱拿回家保存起来。

    《郭氏家谱》保存至今,成为佳话。

 其四,晞公派脉。

    晞公生七子:钧、钢、錬、珙、銶、鏶、镶。

    一是仪公、晞公、柳公世系:

    晞公袭父职,拜为招讨使,随唐帝不闽后,另设府第及祠堂于福建兴化,自此一脈传衍。后又分三支发展:第一支柳江公,分在泉州惠安的白城;第二支柳海公,分在漳州龙溪的大棚;第三支柳溪公,分在漳州龙溪的涂仔里。

    晞公少善射骑,从父征伐,屡建奇功。晞公行军入闽平乱,在闽奠定基业,也许由此原因引来了曜公、暧公后裔相继入闽。

    二是山西娄烦县志有记载晞公后裔文字:“谱载,唐郭子仪三子郭遂为避灵武之乱,奔雁门定居,后有郭鹰之孙郭山甫迁来娄烦双井村。”笔者目睹县志是真,但郭子仪三子为郭遂有误,郭子仪三子应是郭晞。笔者2001年10月前去娄烦县郭家庄考察时,发现该村郭氏后裔有一大片古墓碑,属清初碑多,雕刻艺术价值较高。从碑文上看,均记有祖籍汾阳。据76岁的郭平道回忆,该村郭氏是从汾阳爱子村搬来。娄烦是抗日根据地,当年刘少奇抗日途经该村时,曾在郭氏家中留宿,并做抗日动员。为缅怀刘少奇,该村在郭氏家陈列有刘少奇客居地。

其三、暧公派脉。

     暧公生五子:铸、钊、枞,镕、姬。

     一是:仪公、暧公、镕公世系。

     唐咸通年间(八六0——八七三年)郭子仪曾孙、郭暧四子镕公与其侄郭嵩(曜公次孙)由河南固始县迁往福建福州府新宁县芝山郭坑(今福建长乐县)。

    二是暧公七世孙郭文宪,巡抚杭州,家居杭州。

    三是暧公后裔瞿公避黄巢乱隐居泰和,其子延嵩迁同区符竹村,符竹即今万安县高陂镇符竹村,全村郭姓,有一百五十余户、一千余人。隋初至宋熙宁三年(1070年)万安属泰和县,1070年建县。瞿公后裔仅从符竹迁出而又繁衍成泱泱望族的就有五大家,后称符竹五派。

    郭瞿迁往江西太和县龙泉场。郭瞿子郭延岩,仕至枢密使。其后世在南方繁衍播迁。泰和县禾市镇《郭氏家谱》记载:出自郭子仪六子郭暧曾孙中丞郭瞿后裔。因避黄巢之乱,郭瞿迁泰和县早禾市,为南迁始祖。一支迁湖南宝庆府五岗州龙管乡,再迁四川什邡。据四川《什邡家谱》载: “由虢叔周文王之裔,自唐时宗汾阳王为始祖宦,分吉安府泰和县离城三十里高行乡,场名:早禾市,村名:郭嶺家焉。本朝康熙初年上川卜居什邑回头寺耕读传家,世代忠厚为人。”上川始祖:郭宗秀,原系湖南宝庆府五岗州龙管乡青山王庙生长人士。四川蓝建集团郭一民家族属此一脉。

    江西省泰和县另一支明初迁至福广永州府,开阳县晋洛乡石桥头迁移四川心田(新田),分布云南、昆明、保山、曲靖、大理、楚雄、版纳等地。

     四是五代时,郭暧后裔由汾阳迁往浙江杭州富阳县,元末郭德广由富阳迁往福建泉州晋江县,其中以仲远公一族为盛,后裔由泉州陆续播迁至海外。富阳县另一支郭家村,八传至郭德广,元末官至太常寺卿宣慰使,以督需供应来到泉州,泉州兵起,不能回朝,便纳室于泉州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市),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

     五是暧公后裔由汾阳迁至山西介休县,北宋末郭进随军南渡,子孙散居南方各地。南宋理宗时,郭春隐居江苏润州丹徒县,后裔散居云阳(今丹阳),今常州五进县、镇江、扬州等地。暧公瞿公元亮公居沛县,又名古沛。

     六是暖公后裔由汾阳迁往山西沁水,北宋神宗时,又迁往安徽毫县。

     七是暧公后裔于元代前,从汾阳迁至安徽凤阳县。明初郭英由凤阳迁往江苏南京。不久,郭才又从南京迁至江苏泰兴县。元末,有郭兴、郭英兄弟二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郭英有子十二人,知名者三人:镇、铭、镛。郭镇尚永嘉公主,郭铭官辽府典宝,郭镛官中军右都督。郭英有女九人,二女为辽郢王妃。郭镇长子珍,官锦衣卫指挥佥事。郭铭有一女为明仁宗妃,铭子王玄袭封武定侯。子兴公敦公后裔居常州,郭养平属此脉。明朝英公后裔居江苏涟水,郭新荣属此脉。

    广东吴川郭氏来自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原名天叙、天爵易名郭攸、郭徵,经河南徙福建,吴川郭氏为改名郭徵的天爵之裔,郭徵子郭昌由福建丁州迁广东顺德,其后代迁至吴川定居。 

    八是明嘉靖年间,暧公后裔因汾州大雨山崩,汾阳家室遭难,郭廷章在任所附迁近丹徒另娶妻室,繁衍生息。

    九是明代以前,暧公后裔从汾阳迁往江苏宜兴县。明万厉年间,郭永清与其子郭鉴由江苏宜兴迁往湖南麻阳县,其后裔播迁至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十是山西汾阳县暧子村散居暧公后裔。

    十一清朝时,一支由福建建龙岩迁入四川乐山沙湾等地。著名的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便属于其中一脉。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四川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的香盒上有一块横匾,上面写着“汾阳士第”四个大字,这与家谱上考证相吻合。郭沫若一九六四年在山西考察,当他得知自己出自山西汾阳时,曾感慨万千。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没有声张。然而一九七八年郭沫若去世时,曾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山西大寨的土地上。有人说在山西大寨一个是郭沫若的坟墓,一个是陈永贵的坟墓;一个是大文豪,一个是大文盲,这是不是有点历史的讥讽?但对于郭沫若来说,这是不是有落叶归根的含义呢?

    十二浙江长衢郭氏的始祖郭瑫是郭子仪六子郭暧的八世孙,于唐乾符三年(876年)从天台来到东阳孝顺乡高塘设帐教授子弟,成为长衢郭氏的始祖。主要聚居在郭宅,是南宋时东阳乡间三大宅之一。复星集团郭广昌、建筑企业家郭浩军、企业家郭晓东等属此一脉。

宋元之际,郭氏因遭横祸迁衍各地,形成了许多分支。例如,郭瑫十世孙郭建于南宋咸淳年间避乱于怀德乡画水会源,其孙郭复于南宋末年再迁怀德乡洪塘,衍为洪塘郭氏。

    十三暧公后代有一支迁到了江苏常州府宜兴县,传至郭永清,已是明代嘉靖年间。永清考中进士,官江西吉安府刺史,有六子:昱、鉴、钢、兹、某、镒。次子郭鉴读书有成,为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官四川益阳县教谕,升任沅教训。永清此时已告老还乡,随郭鉴仕宦,居无定所。后来郭鉴被解职,永清父子便就近在湖南麻阳县安家落户,住石羊哨严床坪通达林。其后世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并向四川以及贵州、广西等地播迁,如第九世登禄迁往重庆府巴县郭家坪;第十世大松迁往贵州松桃县,大荣迁往四川沅州城,大超迁往广西,大育迁往四川来凤县,大聪迁往贵州松桃县蒙雾溪;第十一世士选、士才俱迁四川彭水县上柏溪场,士贵迁广西林平县,士礼迁四川来凤县,士元携六个儿子俱迁四川来凤县,士景、士京迁居贵州施秉县,士武迁往重庆府城;第十二世绍年移居四川沅州城,绍宗迁往四川来凤县,绍琏迁往贵州罗河县;第十三世宗桓、宗柏兄弟俱迁至贵州永丰州,宗孟迁往贵州铜仁县溪江口;第十四世祖钊、祖锡兄弟俱迁贵州永丰州;第十五世元文迁往贵州古州等等。

    暧公郭英公郭兴公郭才公后裔,居江苏泰兴太平南盛庄。

    十四吉安遂川瑶厦郭氏旸公派,敦本堂,瞿生延嵩公致远,致远生洪霸公,生文格公辛,辛生仁逊公谦,谦生紞,紞生化基,化基生南美,南美生浩峰,浩峰生沧渊,沧渊生万四,万四生云窓,云窓生清甫,清甫生道卿,道卿生寿,寿生仲和,符竹前房支系。

    十五暧公四川双流派脉:钊公-仲恭-瞿-延篙-洪霸-文选-随-东鸿-学纪-思兴-元亮-仁逊-恕-智基-知远-基刚-东乡-时济-维祥-八郎韦-小五郎-梓兰。 谱中记载:梓兰公迁江西,迁湖南宝庆邵阳。由邵阳迁麻城。洪武八年,由楚入蜀,落叶四川资州普陵、天府华邑东山、华阳。字派:子伯正嘉辅,洪开应世荣。万庭成先德,学理尚光明。朝邦仕为本,元亨守道贞。

    十六暧公派下二十四世祖元化公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简称七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昌府各地。华一公迁居大冶,华二公迁居鄂州、黄石,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公定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华七公迁居黄冈市团风县及江西吉水。随着人口繁衍,迁徙频繁,七华部分后裔陆续迁往四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北郧阳、十堰等地,部分侨居海外。

    十七暧公三子生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河南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堂联: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