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营销/管理/专业/销售...每天直播↓↓ ![]() 拿硝苯地平控释片来说,它是“24小时缓慢释放药效”的设计,一片抵三片普通药量。 你咬一口,就等于把三天的降压药瞬间塞进血管。 结果是啥? 轻的头晕恶心,站不起来;重的直接血压骤降、休克送医。 很多顾客以为“掰半片更省”,其实是拿命省。记住一句话:控释药,不可咬! ![]() 常见的止痛药、抗生素、糖尿病药物,很多是缓释片——就是“慢慢释放”。 顾客以为:“这片药太大,掰一半吞吧。” 结果却是:药量集中释放血药浓度陡升有可能引发头晕、呕吐,甚至肝肾损伤。 判断口诀:有刻痕 = 能掰;无刻痕 = 别碰! ![]() 肠溶片为啥“肠溶”? 1.是为了保护药(别在胃里被胃酸破坏); 2.是为了保护胃(比如阿司匹林对胃刺激性强)。 一掰,药衣破了,直接在胃里溶解。药效没发挥,反而可能导致胃痛、恶心,顾客以为“药不对”,其实是吃法错了。 教顾客一句话:肠溶片=穿防护服,掰了就等于脱光衣服上战场! ![]() 维C银翘片、氨咖黄敏片、复方小儿退热药等,很多都带有一层“保护膜”。 它不是装饰,而是为了:防潮防氧化掩盖苦味减少对食道、胃的刺激 顾客一掰:味苦难咽,孩子吐了,家长再抱怨“这药咋这么难吃”。 告诉顾客:这药穿了“外套”,是为了让你更好咽。 ![]() 这类药,最典型的就是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 关键时刻含在舌下,5分钟起效,保命关键!但一旦咬碎吞服,药效没了,急救延误。 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吞咽动作”,错过了黄金5分钟。 再记一句:舌下含片,不含嘴里,是含“舌下”! ![]() 很多妈妈为了图快,直接给娃吞泡腾片(比如维C泡腾)。 结果悲剧发生了,泡腾片遇水就起泡,孩子吞下去,二氧化碳在食道和胃里迅速膨胀,严重时会导致窒息、昏迷。 真的不是吓唬人,已有真实案例:孩子脑部缺氧,抢救无效。 告诉家长:泡腾片=必须泡水喝完再吃,别干吞! 我们每个药店人,可能就因为一句提醒、一次讲清,避免一场事故。 请帮我转发给你店里还在“随手掰药”的同事,也发给你身边不重视吃法的亲戚朋友。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个安全。 评论区可以留言:你最常遇到哪种误吃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