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稳调节机制 生命自稳调节机制属于"天人合一"的产物,亦是脏腑调节机制的同义语,属于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生物钟。其形成过程遵循生命在遗传与变异矛盾运动中的进化规律,通过能量动态配置与交换实现稳态维持。该机制的核心运作原理在于:能量在周期性律动中持续与内外环境进行交换,当形成正向能量共振效应时,个体将呈现精力充沛的状态,这不仅提升认知效能与情绪稳定性,更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反之,若能量交换通道受阻(此为机制失衡的临床诊断指标),将触发负向能量释放机制。若未及时实施干预,将导致体能衰退、认知功能下降及情绪障碍,最终引发躯体疾病或社会功能障碍。实践证明,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虽然外在因素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的是,如果推演患者当时的生命自稳调节机制,一定处于紊乱状态。《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之谓也! 生命系统的能量交换机制可类比为精密的生态循环系统。进口环节(能量吸纳端)负责与宇宙环境(涵盖自然与人文要素)进行能量对接,通过自发配置实现动态平衡;出口环节(末端节律调控)作为关键代谢节点,其运作质量直接影响整体效能。研究表明,当进出口功能正常时,即便存在局部阻滞(如能量场相互抵消现象),系统仍能通过自调节机制维持稳定。但若出口闭塞形成代谢闭环,将导致能量淤积,最终引发功能障碍。实践证明,任何疾病的发生或亚健康状态均与进口端尤其末端节律异常相关,这印证了进出口环节的枢纽地位。 生命自稳调节机制虽依托人体而存在,却并非人体各项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蕴含着现代医学尚未能全然掌控的独特机能。在手术刀的微观视野下,难以寻觅到它的形迹;即便深入基因密码的奥秘中,虽然也能捕获到它的某些踪迹,但对于它形成的机制与原理,具体时空的排序等,也是无能为力的,唯有从超三维空间“天人合一”的宏大视角去审视,其清晰的时空脉络才会完整地呈现出来。由此可见,生命自稳调节机制是超三维空间的产物,也是“天人合一”理念具备客观实在性的证据,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坚实基础,更是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探讨生命科学时,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话题。从生命自稳调节机制的认知体系来看,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所构建的生理病理与药理知识,存在着鲜明的划分界限。若研究视角聚焦于组织、器官或系统等宏观层面,或是深入到细胞分子、量子基因等微观领域,无论在实际诊治中是否运用中药,都应归属于西医范畴。反之,若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形成生理病理与药理认知,即便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也属于中医的范畴。由此可见,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并非在于诊治疾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或药物,而是取决于其背后截然不同的立论基础。 从空间维度的理论来讲,高维空间天然涵盖低维空间,而低维空间却无法包容高维空间。以此类推,立足于超三维空间的中医,实际上是包含处于三维空间的西医的。这意味着中医能够在“天人合一”的宏大框架下,对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然而,由于西医立论基础的局限性,它难以实现对中医的融合,更无法运用现有的手段去掌控超三维空间的生命自稳调节机制。西医所提及的免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等概念,本质上只是生命自稳调节机制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时所呈现出的部分反应或体征。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当生命自稳调节机制处于良好状态时,这些调节机制才能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效果;反之,一旦生命自稳调节机制出现异常,这些反应或体征就会变得愈发明显。倘若此时未能及时进行必要的调理,一旦外邪入侵,疾病便极易发生。若其他负能量被激活,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灾难。 综上所述,对生命自稳调节机制进行有效的调控,其意义不仅在于防治疾病,更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其他灾难的发生,实现趋利避害的目标。中医因其独特的立论基础和高维的认知视角,具备了西医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若单纯以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不仅会严重低估中医的价值,更违背了客观的逻辑规律。中医学才是生命科学的未来。 作者系发现并完善生命自稳调节机制者张睿老师,引用要注明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