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灌云县:“八浚五图河”始末

 东盛1 2025-05-25

在连云港市灌云县东南部,有一条古老的河道——五图河,西接东门河,本地人合称为东门五图河,东经小南沟与五灌河交汇处折弯向北至洋桥闸入埒子口,全长46.6公里,是灌云善南地区一条重要的防洪排涝骨干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和通航等功能。

图片

五图河的前世今生

五图河历史悠久,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早在乾隆二十二年就对五图河进行过疏浚,以分泄六里、东门诸河之水入海,但当时因“水势颇弱,不能冲刷”,不久后河道又淤积。道光年间,淮北盐场海州分司运判童濂《书唐陶山先生海州志水利考后》也记述,“若五图河者,西承六里、东门、牛墩三河之水,汇归入海,亦系分泄西水要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徐、淮、海地区遭受水灾,两江总督端方筹办工赈,投入4万两银疏浚五图河。《连云港市水文志(19152021)》还记载了民国四年(1915年),连云港地区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水文测站在灌云洋桥附近设立,进一步凸显了五图河在苏北水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五图河的命名,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光绪赣榆县志》也有“乡有数图,图有数甲,图役岁更,名曰'料理’” 的记述,表明“图”是一个行政区单位。在灌云、灌南两县至今仍有一图到五图的地名。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明末清初一位地主在灌河以北、小潮河以东开垦荒地,因当地河网交叉如图,便将土地划分为 “一图”至“五图”五个区域,并分别开挖灌溉排涝河道。其中五图河因可双向排水而留存下来,历经疏浚扩挖,逐渐成为重要河道。

八浚五图河

19494月和11月起,为根治苏北地区洪涝灾害,党和政府组织群众整治沂河、沭河,开挖新沂河、新沭河。然而,新沂河在灌云县境内的走向切断了原有的排涝及交通水系,导致沂河北部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涝出路被阻断。为解决这一问题,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八浚五图河”应运而生,五图河治理也是当年新沂河的重点附属工程。

1949117日,一浚五图河工程启动,1.86万名民工投身建设。19501月完成杨集至许大沟段疏浚土方49.66万方,时任灌云县长汤承裕担任工程指挥,建设科长陆道三为技术总负责人。1950年春,二浚五图河工程开启,疏浚五图河许大沟至界圩河双孔闸段。由于该段两岸居民稠密,拆迁量大,工程技术人员决定改道以缩短河线。在新沂河大堤工程完工的南城等五个区的1.2万名民工前来支援,经过20多天艰苦奋战,完成二浚五图河任务。一浚、二浚五图河共疏浚河道18.6公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沿岸农田排水问题。

图片

1950年汛期的大雨暴露出沿岸农田受涝、涝水难排的问题。经调研发现海堤和挡潮闸未建,大海涨潮时潮水倒灌阻碍排涝。工程技术人员提出5条建设意见,如裁弯取直扩大入海口、趁落潮施工等。1951年春,三浚五图河工程启动,1.058万名民工参与,主要针对界圩河双孔闸到埒子口下游的海滩河道进行拓挖,采用趁潮取土法,民工们潮落人进、潮涨人退,经30多天奋战,完成土方42.1万方,初步解决下游泄洪问题。

图片

1952年春,四浚五图河工程开展,继续疏浚扩大界圩河双孔闸至埒子口河段,提高河道标准,采用趁潮取土法。1.038万民工参与施工,4月下旬上工,5月下旬完工,河道底宽扩至达26米。

为防止海水倒灌和实现蓄水灌溉,灌云县规划兴建五图闸。该闸由江苏省水利厅设计,淮阴专署水利局施工,灌云县派民工参与。闸门设计为10孔,每孔宽2米。195210月开工,19537月完工。五图闸建成后,成功阻挡海潮倒灌,河水由咸转淡,大部分农田得以灌溉,成为灌云水利史上的里程碑。同年,五浚五图河工程实施,对上下游引河进行疏浚,闸下游河段底宽拓展至39米。

1953年夏秋,五图河中下游发生严重涝灾。经调研分析,原因是五图闸上一段河道施工标准低、河道不规则。经淮阴专署批准,1954年春实施六浚五图河工程,1.1万民工参与。4月中旬开工,5月下旬竣工,河道底宽拓宽至26米,因有五图闸挡潮,施工难度明显降低。

1955年汛期,灌云县连降暴雨,五图河沿岸发生严重涝灾,五图闸水位超设计水位。19564月中旬七浚五图河开工,5月底完工,开挖土方 83.96 万方,河道标准排涝提升。同年,在五图闸西约400米处增建图西闸,提高排涝能力。

1957年前,排涝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为使五图河与上下游河道标准能力配套,1978年春,灌云县实施“八浚五图河”工程。工程于1978115日开工,325日完工,4万多民工参与施工,从杨集至小南沟段河道底宽全部达到 65 米,排涝标准再次大幅提升。

“八浚五图河”的历史意义

“八浚五图河仅仅是灌云县广大干群在党的领导下,大搞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灌云县上下齐心协力,从1949117日到1978325日,先后有13万人次参与整治五图河,挖运土方862.98万方。1972年五灌河开挖以后,五图河大部分涝水从五灌河直排入海,缩短了东门河、五图河涝水外排时间,五图河两岸排涝和灌溉形势大为改观。2016年前后,国家再次投资对五图河、东门河等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整治后的五图河下游段河道防洪设计流量578立方米每秒,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近年又经过各级河长系统治河、管河,五图河的生态显著改观,已经成为灌云县东部群众的幸福河。

图片
图片
在“八浚五图河”工程建设期间,饱受水患之苦的民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加“扒河”劳动。受当时生活生产条件限制,数万民工吃住在工地上,住的是用秫秸和稻草搭起的草棚子,铺的是麦穰。河道拓挖完全依靠人力锨挖肩抬。尽管条件艰苦,广大民工却精神饱满,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各期工程建设任务。在工程实施的间隙,地方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确保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工程实施后的效益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