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ELLIE:亲密关系的边界如何划定? | 我的名著故事

 早茶夜读 2025-05-25 发布于北京

第1634夜


番外 | 01

'Night Mother (Audio Download): Sharon Gless, Katherine Helmond, Marsha ...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路线图

中国人在南极探险史中树立的里程碑

文 / NELLIE

很久没有走进剧场了,打开信任的人艺,扫了一遍正在上演的话剧,看了两眼剧情介绍,对这部有着温情名字的戏——《晚安,妈妈》很有些好感,如同开盲盒,下一个夜晚我就走进了人艺小剧场。

两位女演员撑起了100分钟的独幕话剧。谢幕时,饰演妈妈的女主还没有从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观众也是,没有热烈的返场谢幕。片头曲再次响起,观众们鱼贯而出。有女生依然在啜泣,一位男观众擦肩而过,留下他跟别人的一句寒暄,“这是百老汇的知名话剧呢!”

当时没觉得,但感觉这部剧后劲儿挺大。回来补了一下课,还真是,这个剧本由美国女剧作家Marsha Norman创作于1981年,1983年登上百老汇的舞台,演出了380场后落幕。赢得了托尼奖的四项提名,包括:最佳戏剧,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随后又在芝加哥、费城等地进行巡演,被全球不同的剧团带到世界各地。还在此基础上改编成了电影。这部戏能成为经典一定是反映了时代的某些特色,并触动了观众们内心的某种普遍情绪吧?

其实这部戏的剧情很简单,就是一位对生活失望决定自杀的女儿在临别之前和同居的母亲的告别对话。人艺版的演出是在一个还原度很高的美国乡村民居里,母女在日常琐碎的行动——收拾东西、熨衣服、罩沙发罩、做热巧克力和焦糖苹果的同时,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中完成了对两人婚姻、家庭关系的构建。细细品来,这就是这个剧本的厉害之处,仿佛有一束追光打在此时此刻的母女身上,循着光柱,你就可以窥见她们的一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细节,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任由观众去脑补,并且还启发了观众对自己生活的反思。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起了托尔斯泰那句经典的论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剧中的母亲十五岁就嫁给了一个想要娶一个“乡下姑娘”的丈夫,没有爱情的婚姻导致他和丈夫鲜有沟通,甚至她嫉妒女儿跟父亲的亲密关系。而女儿在五岁就有癫痫发作的症状,妈妈从没想过送她就医,而只是把女儿圈禁在家中提供她认为最好的“照护”。甚至在女儿适婚年龄不惜重金请木匠给家里修门廊而促成了她的婚姻。可惜,女儿的婚姻由于一次骑马翻落而引发的癫痫而告终,生于这个家庭的外孙也走上了吸毒、偷窃、离家出走的邪路。女儿在离婚之后一无所有,无奈回到寡居的母亲身边照顾她的衣食住行。女儿对没有健康,没有自主的生活的最后反抗就是选择何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也才有了这一场临终对话。

这部剧给我的启发在于对亲密关系的反思,代入母亲的角色,会很理解她对女儿做的一切,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母亲都是在以爱之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代入女儿的角色,也对她对生活的绝望感同身受,与其在没有变好希望的生活中苟且不如为自己做个痛快的决定。此剧给出了一个极端案例,但是在我们不极端的日常中,亲密关系的边界该如何划定?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城市进入老龄少子化的阶段,从“啃老族”到“专职儿子”,花样翻新的概念反映的是家庭关系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瓦解等种种问题纠缠的现状。每个家庭,每段婚姻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剧中的母女,母亲选择苟且,女儿选择决绝。

1970年6月,波伏娃和萨特从警局释放出来后

这让我想起了波伏娃。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她的自传,包括《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岁月的力量》、《事物的力量》、《清算已毕》。在我看来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波伏娃独立的人格是在处理一个个亲密关系中逐渐丰满完善的。十几岁之前,她是在笃信天主教的母亲规训下成长为一个规矩女孩,因此在她偷偷阅读了一些“禁书”之后,她对上帝从怀疑到放弃的过程备受煎熬。“信上帝”是她维系跟母亲亲密关系的基础,这一基础的坍塌导致家庭不再是她幸福的源泉反而是要逃脱的牢笼。于是她从书籍,从社会活动,从拼命的学习中汲取力量,为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而能够尽早开启独立的人生。这也为后来她跟萨特展开平等的“开放关系”奠定了基础。

波伏娃很勇敢,在刚一有稳定工作后她就跟萨特约定,在精神上属于彼此,但感情关系可以不唯一。即便后来有“三人行”带来的煎熬,也有两人同时受“跨国恋”的困扰,甚至晚期四人同行的默契,不管什么都影响不了波伏娃和萨特的亲密关系。波伏娃的实践也许为“亲密关系的边界该如何划定”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前提是两者都需要有强大、独立、丰富的精神世界。

欢迎长按二维码,前往关注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