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并不难,掌握方法很简单。 别看内容较分散,主题思想聚中间。 看清其中情感线,理解文章如闪电。 注意手法和线索,获得高分很常见。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记叙文和散文的区别。 中考中记叙文阅读和散文阅读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听故事】和【品心情】的不同,我打个比方帮你理解: 1. 记叙文阅读:像看一部“小电影” 内容:有完整的情节(比如同学之间的误会、家庭里的温暖故事),像电影一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结构:清晰明确,比如开头交代背景,中间有矛盾冲突,结尾总结道理或情感。 语言:朴实生动,重点是通过动作、对话、细节描写推动故事发展。 考点:常问“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某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比如铺垫、伏笔)。 应试小技巧: 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像整理故事大纲一样答题。 2. 散文阅读:像欣赏一幅“水墨画” 内容:围绕一个情感或感悟展开(比如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赞美),没有完整情节,更像作者零碎的记忆、画面或联想。 结构:形散神不散,表面看东写一句西写一句,但所有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情感(比如“母爱”“生命的坚强”)。 语言:优美细腻,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营造画面感或意境。 考点:常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某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应试小技巧: 找“文眼”(揭示主题的关键句),关注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老槐树”“雨”),它们往往承载着情感。 ![]() 关于记叙文阅读的方法,我们之前写过很多文章,可以点击查看 接下来重点讲一讲【散文阅读】的方法 01考点概况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的考点通常有六个: 1.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作者的感情变化要注意体会。 3.重点词句的理解及含义的体会。 4.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5.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6.开放性试题:写出从文中得到的感悟、启示。 02知识讲解 阅读散文的知识储备 一、散文的定义及特点 其主要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 (1)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 (2)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3)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4)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3.咏物散文: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抒情散文: 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5.哲理散文: 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三、散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散文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兼用描写、记叙、议论、说明。 1.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 作用: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四、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 1.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咏物类——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3.怀古类——借景抒情、融情于事。 4.咏史类——借古讽今、寓理于事。 5.送别类——融情于事、即景抒情。 6.边塞类——融情于事、借景抒情。 五、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六、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1.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七、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九、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 2.生动、形象。 3.深刻、隽永。 03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技巧: 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语句,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二、整体感知散文内容,把握散文的主旨 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 (1)抓标题与文体。 (2)抓“文眼”,注意篇首、篇中、篇末。 (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 (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答题技巧: 典型题例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典型题例2:作者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典型题例3:作者是怎么写的?(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技巧:(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三、散文的表达方式考点 典型题例:本段/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本段主要运用了……表达方式,例如:举一个文中相关表达方式的句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使……(结合例子填上具体表达方式的作用) 1.散文中抒情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散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作用:引发读者思考,揭示散文的主题。一般在哲理散文中使用较多。 3.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哲理散文中运用较多。 4.散文中的描写的作用在于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5.散文中记叙的作用: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四、散文的表现手法考点 典型题例:本段/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中具体例子分析它的作用。 答题模式:本段/本文主要运用了……表现手法,例如:举文中相应表达方式的例子,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结合例子填上对应表现手法的作用) 散文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悬念。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作用:引起读者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 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作用: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作用: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妙趣。 4.衬托(侧面烘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铺垫。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6.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作用: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对比、衬托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作用: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8.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作用:(1)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2)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事物,寄托深远之意。 9.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的具体内容。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0.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丰富文章的内容。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1.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12.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13.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作用: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1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5.小中见大。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作用: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 五、散文语句修辞手法考点 典型题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填上使用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结合本句话填上对应修辞手法的作用) 六、散文中词语的妙用 典型题例:文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不能删除,这个词的原意是(词语的词典意思),在这句话中指(词语在句中的语境意思),这个词准确生动具体的写出了…… 七、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典型题例:文中的某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句中(有深层含义或双关意思的词语)一词,一方面指的是……;另一方面指的是……(写出词语两面面的意思),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思索,深化了文章主旨,使文章在抒情的同时蕴含丰富的哲理。 八、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典型题例: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这句话的意思是(写出这句话的含义),从内容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的作用,是文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九、散文的语言技巧 典型题例: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 语言技巧的鉴赏具体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余光中,用形象表达主旨。 结语: 答题思路和模板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助于提升答题速度。要想真正得高分,还得像品茶一样体会字里行间的情绪,找到隐藏的“情感线”。 ![]() ![]() 孩子的成长过程,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过程, 最诚实,最外显, 浇灌什么,就长出什么。 ![]() 名著伴读营|读书营升级啦!!7.0(含同名电影) 搞定文言文以后,孩子像开了挂阅读、写作文、言文高分师训体系 一篇文章全了解7.0 对比了上海历年中考、一模、二模作文题目,我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 ![]() ![]() |
|
来自: 昵称41508907 > 《待分类》